龙应台在我眼里,是一名公知。除了有时在《南方周末》之类专栏看过她的文章,她的书,我根本没有系统读过,其实,我也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去读她的书,更遑论我竟然会买上一本她的《目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的书名均让我望而却步:《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如同在饭前看到一份不中意的菜单,毫无欲望。
本期提供的书目恰是《目送》。我咬咬牙,决定买一本。我竟然用到了“咬咬牙”,证明我内心之纠结,生怕自己会不喜欢,会失望,会读不下去。有时很期待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可到达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许这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只是或许。
忐忑中,终于拿到了。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篇小短文,对于习惯读厚厚一本只讲一个故事的我来说,读起来轻松不累。缺点是少了读系列故事那般的紧张与刺激。一页页静静读过。龙应台细腻的笔风一时半会我得缓一下。就像一个习惯了大鱼大肉的吃货,一下子天天只啃萝卜青菜。尽管略有不适,但是慢慢咀嚼下来,别有一番滋味,且健康。
随着阅读的进度,我发现本书纸张之间所透露出来的“寂寞”气息越来越浓重,阅读间隙抬起头,仿佛就连空气中都充满了寂寞的味道。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寂寞》。
《寂寞》当中讲述了一件小事,让我颇为感触。摘录几句如下——
“有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11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他一时无语。”
由此想到,其实我内心也是寂寞的、平静的,有时人的内心如一片平静的湖面,此时并不需要他人来打破这份宁静。享受寂寞与孤独,至少不是一件坏事。一个人安静之时,全世界也似乎感受到了这份静谧。
听闻一位父亲想不起手表放哪了,在房间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父亲离开之后,儿子在房间待了一小会,便把手表举着跑出来,父亲惊讶如何做到,儿子说:“我只是静静地坐着,就听见手表的嘀哒声。”会有人说,这只是安静。事实上,安静与寂寞,一脉相承,本质相通。
有的时候,觉得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轮回,一个看似寂寞却又好像无聊的轮回。比如,每年一模一样的双十一、圣诞、秀恩爱和春运,以及泛滥成灾的情人节,当然少不了一年一度对国人来说没有太大区别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仿佛世界是一个大转盘,早些年有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角金-凯瑞在最后才发现这个世界早已安排好,自己的人生无论如何也挣扎不出,改变不了。那种惊恐、心悸与绝望,让人震惊。
有个法律笑话,律师问证人:“案发时,你距离现场有两百米,你确定能看这么远?”证人:“我能看到天上的太阳,你说我能看多远?” 不时,我抬起头望着苍穹,可以看到太阳、月亮,那云层的背后,上帝是否不时在拨动转盘,于是山河岁月,斗转星移。人类竟然可以看得这么远,可是,往往我们却看不透人心,甚至感受不真切自己内心的寂廖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