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王庆军律师
安徽-六安
从业1年 主办律师
5
好评人数
78
帮助人数
一小时内
平均响应时间
诉讼常识
更新时间:2011-09-10
 1.什么是打官司?
  
  "打官司"就是"诉讼"一词的俗称,而"诉讼"则是法律上的专门术语。诉讼是指当国家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依法享有起诉权的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当事人向国家司法机关提出控告,由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对争议的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专门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纠纷,这种纠纷一旦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诉讼",即"打官司"的现象。"官司"从性质上分,主要是刑事、民事和行政三种。
  
  2.什么是民事官司?
  
  民事官司即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益矛盾或者经济利益冲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在双方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参加下、由人民队院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特殊案件活动,这种活动必须依照《民事诉讼法》进行。
  
  3.什么是刑事官司?
  
  刑事官司,是刑事诉讼的俗称,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加人的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而进行的活动。
  
  4.什么是行政官司?
  
  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管理过程中的活动。行政官司,是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法律活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并做出裁判的活动。俗称"民告官"的官司。
  行政官司的特点是:
  (1)被告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是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组织,故行政官司的被告是恒定的。
  (2)原告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就是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
  (3)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所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即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被认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或是违反法律,或是越权,滥用职权。
  (4)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受理。
  
  5.什么是原告?
  原告是指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后通知其参加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济南房地产律师 原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二,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力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并通知其参加诉讼。
  
  6.什么是第三人?
  
  第三人是指案件的处理结果同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申请或者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原告与被告业已开始的诉讼中来的地第三人具有以下特征:①与本人有利害关系。②诉讼已经开始,由自己申请或者法院通知参加到原告与被告之间进行的诉讼中来。③参加诉讼是为维护自己的权益。
  
  7.什么是立案期限?
  
  《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收到诉状或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8、什么是民事诉状?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9条规定,当事人除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外,原告提起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如3个被告提供3个副本。
  《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l)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
  (3)证据和证据的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9.什么叫答辩状?
  
  答辩状就是被告方在接到原告起诉状后,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及事实与理由提出同意、反驳或反诉意见,在法律规定时间交给法庭,作为对起诉状的一个答复。
  
  10.什么情况下可申请回避?
  
  所谓回避,是指在符合法定条件下,承办案件的司法人员同案件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或同案件有实际利害关系的,便不得参与本案办理的一项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司法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予以回避:①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②与本案有实际利害关系;③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申请回避可以用书面或口头形式,申请中应当说明回避理由。人民法院应在申请人提出回避后的三日之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并告诉申请人。
  
  11.什么是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双方当事人共同享有的诉讼权利。所谓辩论,就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通过举证、答辩、陈述意见、申诉理由等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主张,保护自己的利益。
  
  12.什么是上诉?
  
  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于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和裁定不服,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定期限内,依法请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判的诉讼行为。上诉这一特定的诉讼行为,是以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裁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为前提的。我国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部赋予了当事人这一诉讼权利。其中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以在接到判决书的第2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定的,可以在接到裁定书的第2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不服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0日,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为5日。
  
  13.什么是申诉?
  
  申诉,是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时提出重新审理请求的一种行为。它必须发生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之后,并且认为该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时才能提出,申诉期间,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14.什么是反诉?
  
  反诉是一种特殊的起诉形式,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被告把本诉的原告作为被告,自己作为原告,向法院提出的和本诉有联系的一种独立反请求。它同样按起诉的程序和方式提起。反诉的一个特点是被告没有从程序或实体上去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是通过提出反请求使原告的权利全部或部份失去作用,甚至可以得到新的合法权益。这利于法院合并审案。
  
  15.什么是管辖异议?
  
  所谓"管辖异议",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对本案行使管辖权的意见,目的是排除该院管辖。《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内向该法院提出。"
  因此,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正在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法》第 38条同时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如果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16.什么是证据?
  
  打官司中的证据即是诉讼证据,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能证明案件客观真实情况的根据。证据同时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关联性,即必须与待证的事实有联系;三是合法性,即它们的取得必须合法。证据又分为: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17、什么是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有责任提供证据。"可见,打民事官司,当事人有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官司中,原告提出主张,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被告反诉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第三人提出主张,由第三人承担举证责任。济南建筑工程律师 山东济南李磊律师如果原告提出主张,被告否认的,那么被告应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如果原告要反驳被告否认的事实,原告又要提出证据加以证明。
  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未在法庭公开举证、质证,不能进行认证,但无需举证的事实除外。缺席审理的案件,法庭可以结合其他事实和证据进行认证。
  
  18.什么是一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础程序称为一审。是人民法院审判程序的基础。是人民法院第一次解决当事人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程序。
  
  19.什么是二审?
  
  二审,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就下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和裁定,在其未发生法律效力前,对案件的审理程序,第二审、因当事人的起诉而开始,所以二审也称上诉。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判,故二审也称终审。
  
  20.什么是再审?
  
  再审,是指人民法院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认为确有错误的,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
  法院决定受理再审案件必须具备三个件:
  ① 必须是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
  ② 必须是判决、裁定、调解书确有错误。
  ③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必须合法。
  提起再审的渠道有三条:
  ①法院提起再审。
  ②当事人申请再审。
  ③因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
  
  21.当事人有哪些诉讼权利?
  
  为保障诉讼活动得以合法、有效地开展国家在诉讼法中,对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享有辩护权,自诉案的自诉人有控诉权,刑事附带民事原告人有请求被告人赔偿的权利。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地位平等,即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其诉讼权利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告享有起诉权、变更或撤销诉讼请求权;被告有反诉权。在刑、民、经、行政诉讼中。当事人都有申请回避权,参与法庭事实调查和法庭辩论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权,对判决裁定不服有权提起上诉。
  
  22.什么是公开审判?
  
  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原则,是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所确立的一项共有原则。它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各类案件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这包括:①开庭的时间、地点公开、案由公开、法庭调查和辩论公开、法庭笔录公开;②人民法院宣告判决、裁定一律公开进行;③允许广大公民旁听,允许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开报道。
  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是指对下列民事案件不进行公开审理:③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②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③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④法律规定不予公开审理的其他案件。但宣告上述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一律公开。
  
  23.什么人可以旁听案件审理,什么人不能旁听?
  
  依法公开审理案件,公民可以旁听,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
  
  24.旁听人员应遵守什么规定?
  
  根据法庭场所和参加旁听人数等情况,需凭旁听证旁听的,旁听人员应持人民法院制发的旁听证进入法庭。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持有效证件要求旁听的,参照中国公民旁听的规定办理。
  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并应当接受安全检查。
  
  25.什么是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是一种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就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通过说服和疏通,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民事纠纷的民事诉讼活动,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所进行的一种诉讼活动,也是结案的一种方式。
  
  26.什么情况下调解可以反悔?
  
  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种情况: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调解书送达给双方当事人以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确定的内容,人民法院可强制执行。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反悔的。
  另一种情况:《民事诉讼法》第91条规定,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也就是说,在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未送达前一方反悔,法律是允许的,但人民法院应及时作出判决。
  
  27.什么是撤诉?
  
  撤诉,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至作出裁判前这一段时间内,原告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的行为。撤诉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告主动要求撤诉;另一类是法院根据原告中途退庭等表示,作撤诉处理。
  
  28.什么是延期审理?
  
  延期审理,是指在法院决定开庭或开庭审理案件时,因为发生了法律规定的一些情况,而推迟审理案件时间的诉讼制度。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延期开庭审理:
  ①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
  ②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③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29.什么是缺席判决?
  
  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中,在一方当事人未到庭陈述、辩论的情况下,依法所作出的判决。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缺席判决:
  ①原告撤诉,法院裁定不准许,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
  ③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庭的。
  ④无诉讼行为能力的被告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