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周明亮律师
辽宁-葫芦岛
从业13年 主办律师
121
好评人数
5751
帮助人数
一小时内
平均响应时间
最高法企业间借贷裁判规则16条
更新时间:2014-11-17

企业间借贷合同性质区分及效力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疑难点。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奚晓明副院长在全国法院商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涉及企业间借贷效力认定问题,被认为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问题上的新变化,即对企业间借贷情形并非一概认定为无效。但对当事人而言,以特例存在的企业间“为生产经营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性资金拆借”合同有效情形,仍在构成条件认定上存在不少法律上的风险,且作为企业间借贷一般无效的裁判规则,仍将长期存在。


1.企业间以虚假贸易形式进行借贷,所签协议应无效

——企业间通过虚假贸易形式进行借贷活动的,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因此签订的协议应认定为无效。


2.银行为无基础交易关系申请人承兑贴现,实为借贷

——银行在明知申请贴现人无基础交易背景情况下,对其尚未持有的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应认定为事实上的借贷关系。


3.以转让股权解决资金困难并设定担保不等同于借款

——一方通过转让股权筹资,同时约定以银行贷款先行收回部分投资的,不能据此定性为名为股权转让实为借款合同。


4.借贷双方同时又是合作双方不能单纯主张借贷关系

——借贷双方同时又是合作双方,一方将借款合同与合作合同割裂开来,独立请求另一方承担贷款本息的,不予支持。


5.以委托购买国债之名行非法借贷之实的合同应无效

——当事人以委托购买国债为名行非法借贷之实,合同依法应为无效。委托人因此获得的固定收益,应依法冲抵本金。


6.企业间借贷演变为还款协议视为形成新的债权债务

——当事人之间签订还款协议取代之前的借款合同,形成各方之间新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各方真实意思表示,应有效。


7.认定名为合作开发实为房屋买卖或借款合同的条件

——认定名为合作开发房地产,实为房屋买卖合同或借款合同的条件,均应当具备“不承担经营风险”这一法律特征。


8.倒手买卖并收取固定利息应视为名为买卖实为借贷

——一方出资购买和销售货物但不承担转售的交易风险,约定收回本金同时,获得固定利息回报的,应系企业间借贷。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