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产能否“分割”?——从法律视角拆解企业财产分割的真实操作
一、写在前面:被误读的“公司财产不可分割”
“公司是我开的,钱为什么不能动?”在执业过程中,几乎每周都能听到类似的疑问。不少股东把公司账户当成“第二钱包”,却忽视了公司人格独立的基本法理。于是,问题被简化为:公司财产究竟能不能分?答案是——可以分,但要合法地“分”。本文结合最新实务案例,就三种常见场景给出可落地的操作指引。
二、场景一:公司分立——最合规的“切割术”
法律依据
《公司法》第37条、第175条至第179条确立了公司分立的法律框架。简言之,一家公司可通过股东会特别决议,依法拆分为两家或以上公司,原公司可存续或解散。
实务要点
(1)“财产相应分割”≠“平均分割”
立法并未规定统一比例,而是交由全体股东以“平等协商、诚实信用”为原则自行约定。实务中通常以资产评估报告为基础,综合考量盈利能力、债务结构、行业壁垒等因素。
(2)债权人保护升级
2023年《公司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第220条仍保留连带责任规则:分立后的公司对原债务承担连带清偿义务,除非债权人与公司另有书面约定。这意味着债权人无需“同意”即可继续追索,企业务必预先设计债务承接方案,避免被“突袭”。
(3)程序红线
• 编制资产负债表与财产清单
• 股东会特别决议(2/3以上表决权通过)
• 10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30日内省级以上报纸公告
• 办理工商变更、税务清算、资质重新认定
经典案例
2024年,某食品集团为剥离亏损板块,将生产端与销售端分立为两家公司。经评估,生产端背负大量银行贷款,销售端则拥有“老字号”商标。最终双方约定:
• 商标等无形资产划归销售端,作价增资;
• 银行贷款由生产端承接,销售端提供连带担保;
• 债权人会议一次性通过债务重组协议。
交易完成后,集团估值提升12%,银行逾期率下降30%。
三、场景二:股权重组——“曲线”实现资产剥离
如果分立程序过于复杂,企业可通过“股权置换+资产划转”两步走:
设立全资子公司,将拟分割资产按账面净值划转;
母公司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子公司股权;
后续由战略投资人收购子公司股权或推动子公司独立上市。
该模式优势在于税负可控(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即可递延纳税),且无需逐笔征得债权人同意。但须注意《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对国有股权的特殊限制。
四、场景三:清算注销——“分家”前的终极方案
当公司僵局无法打破、股东矛盾不可调和,清算成为最后选项。
普通清算
股东自行成立清算组,清偿债务后剩余财产按出资比例分配。
强制清算
债权人或10%以上表决权股东可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
风险提示
• 隐匿、转移资产可能触发《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
• 清算报告虚假记载,清算组成员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五、律师建议:三步走,让“分家”不留尾巴
第一步:尽职调查
核查资产权属、抵押质押、潜在诉讼、税务欠缴、知识产权有效期。
第二步:方案比选
分立、股权重组、清算各有利弊,结合时间成本、税负、监管要求综合评估。
第三步:落地执行
• 提前与金融机构、主要供应商沟通,锁定债务安排;
• 同步设计员工安置、客户过渡方案,防止“分家”变“分手”;
• 全程留痕:律师见证、公证送达、会议录音、报纸公告缺一不可。
六、结语
公司财产可以分割,但绝不是“老板一句话”那么简单。只有在法律框架内“优雅转身”,才能真正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若您正面临类似困境,建议带着资产负债表、章程、股东会决议草案预约专业律师,做一场“法律体检”,再决定要不要“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