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2万元寻求人工翻译毕业论文,竟收到AI译稿,还导致自己延迟毕业……这一事件让博士小郑的毕业之路陡然生变,同时也引人深思:当“人工翻译”的定义在AI浪潮中变得模糊,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该如何守护?
两万块的“人工翻译”竟是AI代工?法院:退钱!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因使用AI翻译引发的纠纷。
本案中,在波兰一所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小郑,尽管日常教学使用英语、德语等多门官方语言,但校方明确规定,毕业论文必须使用波兰语提交。经人介绍,小郑找到了一家专业翻译公司,明确要求将其用中文撰写的博士论文进行人工翻译。公司根据小郑的论文字数,给出了约2万元的报价。在支付全款后,翻译公司很快交付了译稿。
然而,当小郑将论文提交给导师后,导师发现该论文的翻译与某AI翻译软件所翻译的文稿如出一辙,论文中语句生硬、术语使用不当,完全没有人工翻译应有的流畅与专业。导师当即要求小郑逐句修正,这一突发状况使得小郑的毕业进程严重受阻,最终无奈延迟毕业。
小郑认为,翻译公司存在明显的欺诈行为:一方面收取高价人工翻译费用,另一方面却用AI翻译敷衍了事,属于严重违约。其主张公司应全额退款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翻译公司则辩称,小郑的延迟毕业系其中文原稿质量不佳所致,与翻译服务无关。公司承认使用了AI辅助翻译,但强调这是行业普遍做法,且最终成果经过人工校对。
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经法院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翻译公司退还小郑50%的服务费,即1万元整。
经办法官指出,本案中,小郑明确要求翻译公司为其人工翻译毕业论文,但翻译公司却在收取人工翻译的费用后,使用AI译文作为成果交付给小郑,人工翻译成本明显高于AI,翻译公司的行为本质上是以低成本技术冒充高价值服务,明显违反了双方的约定,在法院调解下,翻译公司同意退还1万元。
但对于小郑来说,这迟到的退款已无法弥补她因延迟毕业所遭受的种种损失,包括奖学金的停发、租房成本的增加以及错失国内高校教职面试机会等。
证明“用AI冒充人工”,实践中存在取证难点
“翻译公司收取‘人工翻译’费用却交付‘AI翻译’成果,构成违约。”在接受xx网记者采访时,《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吉林良佐律师事务所主任尤律师分析称,翻译公司核心违约点是未履行特定方式义务(即未采用合同约定的“人工翻译”方式)。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若翻译公司故意隐瞒,可能同时构成欺诈——但需小郑举证证明翻译公司有欺诈故意。
针对翻译公司辩称的“小郑中文论文质量不高导致延迟毕业”,尤金堂律师认为,翻译公司需承担严格举证责任——即必须证明中文论文存在严重缺陷,且该缺陷与延迟毕业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那么,在这类纠纷中,消费者(如小郑)面临的维权障碍主要是什么?
“消费者(如小郑)的核心诉求是证明翻译公司‘用AI冒充人工’及AI翻译与损失的因果关系,但实践中存在取证难点。”尤金堂律师指出:首先,证明“是AI翻译”就很难,AI输出结果可能随算法更新变化,即便当时比对一致,事后鉴定也可能因数据变化难以确认;其次,要证明“AI翻译导致质量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指出译文中的错误是AI的“固有缺陷”;最后,关联“质量问题与延迟毕业”的因果关系,需导师说明、学校通知及修正记录等证据。
尤金堂律师表示,像小郑主张的“延迟毕业损失”,属于法律上的“可得利益”,获支持需证明损失的可量化性及翻译公司在签约时的可预见性,并结合证据综合判断。
去年翻译行业有26%项目存在“全AI翻译交付”
那么,目前AI翻译在国内专业翻译公司中的应用程度如何?“人工翻译”这一服务描述,按照业内人士的理解或相关规范中,是否也包含“AI翻译”的情况呢?
xx网记者注意到,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25年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超97%的正规翻译公司都将AI定位为“辅助角色”,主要用于技术文档初翻、术语统一等场景,33%的项目采用了“AI翻译+人工译后编辑”交付模式,但仍有26%的项目存在“全AI翻译交付”。报告还显示,人工智能翻译质量的不稳定引发了消费者对翻译质量的担忧,其中约46%的消费者认为人工智能翻译难以准确传达深层次语义。
图源:《2025年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内容截图
在接受xx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翻译协会影视译制委员会秘书长林秘书长介绍,“目前国内专业翻译公司主要将AI翻译用于基础文本初翻、统一专业术语、特定领域辅助人工审校等场景,但在影视、文学、学术论文等强语境、强文化适配性领域和数据安全领域,仍以人工为主导。”
“行业其实有明确规范。”林秘书长强调,中国翻译协会早已制定《翻译服务规范》,要求公司必须明确告知客户翻译方式(纯人工/AI辅助/全AI),并在《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中区分了“纯人工”“人机协同”“纯AI”三级定价标准。《翻译职业道德公约》第四条第7款也明确要求,禁止将AI输出成果谎称为人工翻译。按照规定,“人工翻译”允许使用AI查术语,但核心语义转换必须由人工完成;若AI初翻占比超30%,必须向客户书面说明使用方式、程度及质量保障措施。
“上述案例中,如果该公司以‘AI翻译’冒充人工的行为属实,将严重破坏行业信任基础,导致市场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挤压专业译员生存空间,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发展。”林秘书长说。
这场纠纷如同一个切片,映照出AI浪潮与传统翻译行业碰撞时的阵痛。如何让AI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投机取巧的工具”?
林秘书长认为,这需要社会警惕和行业共同发声来助力解决。“具体来说,可发挥中国翻译协会的作用,如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大众公示人工翻译与AI翻译的区别,推动服务商明示等级,以及设立投诉通道与违规企业公示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