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婚金佳婚姻律师:生育决定权只属于女性?法院这样判
一对夫妻因生育问题闹上法庭,丈夫指责妻子“擅自堕胎侵犯生育权”,法院判决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2024年北京某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引发热议:妻子杨某怀孕后自行决定终止妊娠,丈夫陈某以“侵犯生育权”为由起诉索赔并坚决要求离婚。
法院最终判决准予离婚,但驳回了丈夫的全部赔偿请求。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女性对生育享有最终决定权”。
01 法律天平上的生育权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一条以最简洁的文字划定了生育权的边界:“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这一规定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
“生育决定权是女性独有的权利,生育子女不需要男女双方的合意,女方单方决定即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孙欣法官在2024年裁判文书中的论述点明了法律立场。
最高法院配套出台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丈夫以妻子擅自中止妊娠侵犯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02 真实案例中的司法态度
案例一:非婚生育的抚养责任
赵某未婚生育后要求孩子生父许某分担教育费用。许某抗辩称“女方选择让孩子出生,应承担更多责任”。
法院判决却明确:生育决定权属女性独有,但子女出生后男方仍需平等承担抚养义务。
案例二:婚内堕胎不构成侵权
前文提到的杨某堕胎案中,法官在判决书中阐释了深层法理:
“若由男方做主生育,意味着丈夫享有对妻子身体和意志的强制权,这将以女性人身自由的丧失和身心被摧残为代价”。
03 为何法律倾斜于女性?
生理代价的不对等
女性需经历十月怀胎的生理变化和分娩风险,而男性仅需发生性行为即可完成“生物贡献”。这种巨大的投入差异决定了权利分配的倾斜。
权利冲突时的价值排序
当男性生育权与女性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冲突时,法律将女性权益置于优先地位。江苏省高院某法官指出:“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男性的生育权应当让步”。
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在非婚生育纠纷中,法院强调“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要求父母双方共同承担责任,避免孩子因父母纠纷承受二次伤害。
04 男性生育权如何实现?
法律并未剥夺男性的生育权,但实现路径与女性截然不同:
协商优先原则:夫妻应在生育问题上充分沟通,寻求共识
事前约定机制:婚前或婚姻存续期间可签订书面生育协议
婚姻解除权:当生育分歧无法调和时,男方可通过离婚解除法律关系
金佳律师提示:婚姻中的生育规划宜早不宜迟。建议夫妻在婚前或婚后早期就生育意愿、时间安排等达成书面备忘录,避免日后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05 职场中的生育保护
生育自主权不仅存在于家庭领域,更延伸到职场:
招聘禁问:用人单位不得询问女性婚育情况
特殊保护:禁止因怀孕降低工资、辞退女职工
健康保障:用人单位应定期安排女职工妇科检查
2024年国务院新规更要求增加分娩镇痛医保报销、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构建系统性生育支持体系。
高级资深婚姻专业金佳律师,执业近20年婚姻家事经验,擅长婚姻家庭房产、股权分割与非诉谈判。
特点:理解力、同理心强,善于倾听与沟通。
社会职务:九三学社社法委委员,女律联反家暴法宣传员
执业机构:北京京都(上海)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部门主任
服务特色:专设婚姻团队,全程隐私保护(案件结束后敏感信息物理粉碎),及时响应,配备进度管理助手,定制诉讼、调解协议、亲子关系论证方案。是您身边的婚姻法律战略顾问、家庭权益解决方案专家。
婚姻是两个人共同谱写的乐章,但生育的音符最终由女性弹奏。法律的天平之所以倾斜,只因生命孕育的重担从未平等。
互动话题:您认为在男性强烈想要孩子而女性不愿生育的情况下,法律优先保护女性选择权是否合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 生育决定权是女性的权利
: 女性单方面决定生育不构成对男性生育权的侵犯
: 普法专栏:政策前沿 | 关于女性生育权益的那些法律小知识
: 公民既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 生育权是女性特有的权利吗?||关于生育权的思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 蓉江新区管委会信息公开
: 姚建宗,李菁|司法如何回应不同性别的生育权诉求——基于我国审判实践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