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任认定是“死结”:没鉴定,双方根本谈不拢
患方预期高,医方不认账:患者常认为“进了医院出事就得全赔”,但临床科室坚称“合规操作无过错”,责任比例认知差距巨大;
鉴定是调解前提:医院需明确责任比例才能赔,但鉴定耗时久、成本高,没结果前谈赔偿等于“空口画饼”。
例如:患者索赔100万,医生觉得顶多赔10万——没第三方鉴定结论,行政人员根本不敢拍板。
二、内部流程“踢皮球”:层层审批,谁都不敢担责
1. 科室与医务科“互相甩锅”:
临床医生:我没错,凭什么赔?→拒绝签字;
医务科:病历有漏洞,科室得背 → 要求科室认责;
2. 领导集体决策“拖时间”:
即使医务科同意赔,还需上报院长办公会、党委会讨论;
20万以上赔偿可能需卫健委审批,流程动辄几个月。
现实中:一个调解案经手10个领导,最后卡在“等上会”三个月。
三、赔钱怕审计,干事怕追责:行政人员的“高压线”
• 审计要“铁证”:卫生部门查账时,医院必须提供司法鉴定书/判决书作为赔偿依据,口头协议一律无效;
• 追责严、奖励无:调解出错 → 经办人被纪委查“是否利益输送”;
调解成功 → 无奖金、无表彰,纯属“白干活”。
医务科心声走诉讼赔100万我没事,调解赔50万我可能丢饭碗。
四、为什么医院宁可被告也不愿调解?
诉讼解决 调解解决
法院判决=免责护身符 调解协议=审计风险
律师处理,行政零风险 全程担责,怕被追责
赔款由财政/保险覆盖 自掏腰包,影响医院预算
调解对医院是“高危动作”,诉讼反而是“安全牌”。
总结:医院的“不调解”逻辑链
责任争议大 → 内部审批慢 → 赔钱怕审计 → 干事怕问责
与其冒险调解背锅,不如等患者去起诉,法院判多少赔多少最稳妥。
对患者的启示:
若医院爽快答应调解,大概率是责任清晰的小额纠纷(<1万);
遇到死残重案,尽早准备司法鉴定+律师介入,别耗在调解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