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近期很多假冒严约律师名义对外宣传,及抄袭本律师团队原创文章,挪用本律师团队成功案例,请大家认准该官方唯一公众号!认准原创!谨防被骗!
本律师团队,解决银行卡冻结难题,为你保驾护航!
近期,很多当事人联系到本律师团队,在网上委托了“线上解冻”、“百分百解冻”、“快速解冻”的“律师”,经过几轮议价后二千到一万元不等,也办理了委托手续,但是对方给了一套文书模板、打了几个电话后,银行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的让再补交费用委托律师上门,有的更是直接失联,有的更是按照其要求前往公安处理后被采取行政处罚或刑事拘留措施!那么,网上的很多自称解冻或"拖“如何识别?怎样避免解卡被骗?
第一类:非律师事务所办理只有正规的律师事务所才能向办案单位出具律师事务所函,申请调查取证,开展案件承办工作。只有执业律师才能前往办案单位以代理律师或辩护律师身份办理银行卡解冻、涉案名单解除及刑事案件辩护工作。
因此,大家务必委托正规的律师事务所,而非咨询公司(比如:XX法律咨询公司、XX法政咨询公司等),律师事务所是经过司法厅批准设立的,取得的是《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律师也都是持有《律师执业证》,这些都是需要经过严格程序取得的,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而咨询公司是经过工商局登记即可,设立条件宽松,不需要验证律师资质程序,咨询公司也无法向公安机关递交法律文书,无法代理解冻手续,二者设立程序及处理人员都很大差异。
第二类:违规承诺案件结果,承诺“百分百解卡”
根据法律规定及律师执业道德规范要求,律师办案是不能对案件结果做承诺或保证,但凡有机构作出百分百或打包票等承诺,这种情况一定要谨慎评估,这是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任何案件的承办结果都需要结合案件实际情况综合评判分析。
《律师执业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律师承办业务,应当告知委托人该委托事项办理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不得用明示或者暗示方式对办理结果向委托人作出不当承诺。”
《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第十六条:“律师不得向委托人就某一案件的判决结果作出承诺。律师在依据事实和法律对某一案件做出某种判断时,应向委托人表明做出的判断仅是个人意见。”
《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二十六条:“律师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客观地告知委托人所委托事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不得故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不恰当的表述或做虚假承诺。”
第三类:合同内容约定含糊,“无律师”、“线上解冻”、“六个月期满”
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具体的承办律师信息,则案件极有可能系“非律师”在处理案件,极易产生法律风险。
如果合同中的工作内容仅有指导、打电话、提供文书,既有可能仅系“线上”处理,不负责线下当面沟通,往往打电话交文书没有效果后,就会让当事人另行付费另行委托律师线下上门沟通,不仅要多花费用,也极有可能产生法律风险。事实上,银行卡冻结后,线上(打电话/邮寄文书)能够解冻的概率是非常小的,绝大部分都是需要前往冻结单位沟通协调的。
律本律师团队之前处理过一个当事人的案件,当事人在此之前委托了其他机构处理,其他机构就帮忙打电话,当事人自己联系办案单位后,办案单位要求其本人前往,该机构就提出如果要求安排律师陪同前往就要再另行缴费,当事人缴费后由其安排人员陪同前往配合调查后,不仅被要求全部退款,更是直接被行政处罚。
律本律师团队也接到过咨询,其亲属委托机构处理后,该机构告知公安机关反馈只要本人过去配合调查说明清楚情况就可以结果,其亲属自行前往后直接被扣了……
如果合同中约定期限3个月、6个月,到期合同自动终止,往往机构在合同到期后会反馈合同已终止,服务事项已完成,之后更是直接失联。
事实上,此种机构的收费都是非常“灵活的”,报价非常随意,随便你砍价,只要你砍价都可以成交!几千块能够处理往往差旅费都不够的。
因此,在签约时也要着重识别合同内容,委托事项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仅系线上,是否有承办律师,委托期限如何约定等,以免被骗。
综上,如果要委托办理解冻,最直接的识别方式就是“审合同”,看机构资质、看承办律师、看服务内容、看服务方式、看服务费用、看委托期限等,如果机构为了承接案件明示或案涉“百分百解冻”,也要谨慎识别,以免被骗,不仅损失资金,更是影响案件结果,出现各类法律风险。
紧急通告!谨防冒用“本律师”团队名义实施的办理解冻诈骗活动!
防骗指南!如何避免“假律师”?被骗后如何维权?【提示】避免被骗,教你如何识别解冻律师!
冒用!抄袭!为了引流恶意诋毁?!!律本律师团队再次提醒:谨防解冻银行卡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