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明确夫妻感情破裂?资深周运柱律师回答:
明确夫妻感情破裂是判断能否准予离婚的关键,在法律上,可通过以下法定情形和具体表现来综合认定:
法定情形认定
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重婚:指有配偶者再与他人结婚,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和事实上的重婚(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例如,甲已与乙登记结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丙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还举办了婚礼,甲的行为就构成重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比如,甲在婚姻存续期间,长期与异性丁在某小区租房同居,邻居等都知晓他们以情侣关系生活,这种情况就属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家庭暴力: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像甲经常因琐事对乙拳打脚踢,导致乙身体多处受伤,经医院诊断为软组织挫伤等,这就构成了家庭暴力。
虐待: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例如,甲长期对乙进行辱骂、不给饭吃、限制其自由等,使乙的身心遭受严重折磨。
遗弃: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比如,甲的配偶乙因生病丧失劳动能力,甲却不管不顾,不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和医疗照顾,将乙赶出家门,这就属于遗弃。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赌博恶习屡教不改:一方沉迷于赌博活动,经家人、亲友多次劝说仍不改正,甚至因赌博欠下巨额债务,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例如,甲经常参与赌博,输掉大量钱财,家人多次劝阻,甲仍我行我素,继续赌博。
吸毒恶习屡教不改:一方染上毒瘾,经过多次戒毒治疗仍无法戒除,严重影响了家庭生活和夫妻关系。比如,乙吸毒成瘾,家人将其送往戒毒所强制戒毒,但出来后又复吸,还因吸毒导致身体状况恶化,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因感情不和分居:夫妻双方因感情出现问题,不愿意共同生活,主观上有分居的意愿,且客观上处于分开居住的状态。例如,甲和乙因长期争吵,感情破裂,双方协商后,甲搬到另一处住所居住,两人不再共同生活。
分居满二年:分居的时间要连续计算,中间不能有共同生活的情况。比如,从甲搬出居住开始计算,到起诉离婚时已满两年,且这期间双方没有共同生活过。
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如果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后,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法院应准予离婚。例如,甲外出打工后失去联系,家人多方寻找无果,两年后向法院申请宣告甲失踪,法院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后,乙提出离婚诉讼。
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双方在婚前对彼此了解不够,仅凭一时冲动就结婚,婚后发现性格不合、生活习惯差异大等问题,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夫妻感情,导致难以共同生活。比如,甲和乙经人介绍认识不久就结婚,婚后发现彼此在价值观、生活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经常发生矛盾,无法继续共同生活。
具体表现判断
沟通交流情况
长期无有效沟通:夫妻之间长时间缺乏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对彼此的生活、工作、想法等都不关心。例如,双方每天回家后各自玩手机、看电视,互不搭理,即使有交流也只是简单的只言片语,且容易引发争吵。
沟通充满敌意:在交流过程中,双方总是充满敌意和攻击性,无法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比如,一方刚开口说话,另一方就立刻反驳、指责,导致沟通无法进行下去。
性生活状况
长期无性生活:夫妻之间长时间没有性生活,且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或其他客观因素导致的。例如,双方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没有过性生活,且对性生活表现出冷漠、排斥的态度。
性生活不和谐:在性生活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如一方有性功能障碍,另一方不理解、不配合治疗,或者双方在性需求、性偏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夫妻感情。
家庭责任分担
一方逃避家庭责任:一方对家庭的经济支出、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责任完全不承担,将所有压力都推给另一方。比如,甲整天游手好闲,不工作,也不关心家庭的生活开销和子女的教育问题,所有的家庭负担都落在乙一个人身上。
家庭责任分配严重不均:虽然双方都在承担家庭责任,但分配极不合理,一方承担过多,另一方承担过少,且长期得不到改善。例如,乙既要上班赚钱,又要负责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而甲只负责自己的工作,对家庭事务不管不顾,双方为此经常发生矛盾。
对家庭未来的态度
一方对家庭未来失去信心:一方对家庭的未来发展感到绝望,不愿意为家庭的改善付出努力,甚至有放弃家庭的念头。比如,甲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且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开始消极对待家庭生活。
双方对家庭规划无法达成一致:在关于家庭的重大问题上,如购房、生子、职业规划等,双方存在严重的分歧,且无法通过沟通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例如,甲希望在大城市买房定居,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乙则认为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想回到家乡的小城市生活,双方为此争论不休,无法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