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您是否在微信朋友圈或者网络上其他平台看到各种广告 “免息贷款”、“无需征信就可贷款”、“马上申请马上到账”等等申请贷款的信息,您是不是会心动或者您是否曾进行过类似的贷款咨询?那么您可能就快踏进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罪名里了。
一、什么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故意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确规定:对于此类行为,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还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二、举个亲办案例
2024年4月8日,王某为了办理贷款,根据微信朋友圈内人员推荐微信名片办理贷款信息联系,前往外地,将自己的银行卡、身份证提供给对方,配合对方进行转账操作,后又帮对方把钱分两次取出来,第一次通过银行柜台,第二次通过ATM机,共计5万元。同日,某地区老刘因网络刷单被诈骗,其中5万元进入王某名下银行卡。基于上述事实,检察院指控王某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提起公诉。最终法院判决有期徒刑7个月。
三、从真实案件中汲取教训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而一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实则可能已经触碰了法律的底线。案例中的王某的认知里,他就是出于办理贷款的意思,怎么就构成犯罪了?我们知道,正常申请贷款是需要向银行申请的,并且是需要有个人征信审查的,路上随便找个人可以申请贷款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民间借贷,路上随便一个人也不可能出借款项的。这一案例警示我们,切勿因一时贪念而陷入犯罪的泥潭。
四、如何避免触犯法律红线?
1、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现在的社区、村镇都会定期出反诈宣传片,平时可以多点开看看,提高这方面的意识。
2、保护个人信息:切记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给他人。
3、拒绝非法请求:面对他人的非法请求,如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或者手机等用于接收、转移资金,应坚决拒绝。
4、积极举报犯罪:一旦发生这样的被诈骗的犯罪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共同维护社会安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固定证据,以此来保护自己。
五、结语
作为一名律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大家了解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保持警惕,增强法律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拒绝任何形式的非法请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犯罪的深渊,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