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在先秦这个历史时期,首先,血亲辨识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困难,社会政治秩序也就受到威胁。其次,随着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以土地为主的资源相对越来越匮乏。至春秋之际宗法封建制已很难再向下延伸。其三,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秩序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第四,以父子关系拟制的君臣关系随着政治关系的复杂化而受到质疑,毕竟"国"、"家"有别,"君"、"父"有异。第五,社会的发展和分化使利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旧的秩序却无法抑制也无法容纳新的利益渠道。宗法封建制在血缘、伦理、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冲击,难以维系正常的社会秩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64,至战国政治主题由"争霸"而"兼并",社会政治秩序几乎荡然无存。整个社会在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都呈现出严重的失范现象,即所谓"天下大乱"。如何应对天下大乱的局面、重铸社会秩序,使民众的精神、价值和行为、举止都有依归,是先秦诸子共同的课题。这也造就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时代,诸子的学术思想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建立在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时代里,时势造英雄,是那样的时代给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诸子百家都产生并发展于那个乱世,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背景基本相同,同样根植于原始农耕文化的中华大地。正如张京华在《论先秦诸子的学术阶梯》一文中说到:"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有一个学术阶梯。诸子百家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对政治实践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政治目的和实践途径上,诸子百家又各有不同的侧重。这种共性和个性联系在一起,恰恰构成了一个学术阶梯,各个梯级之间呈均匀的递进关系。"正是各家之间共同的思想内核连接起了这架学术阶梯,并且随着历史不断向前的脚步,他们既互相对立又相互渗透着,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独特的思想文化。
最后,作者认为,我们在对待历史时,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今天。先秦的确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许多的哲学思想从这里诞生,有些思想在当时的确是具有进步性的。但过去的东西再辉煌,它只属于过去。不管是儒家的"德",还是法家的"法",抑或道家的"无为",它们中国思想史上曾经的辉煌。我们可以将其当成镜子,但决不能将其奉为圣经。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现代法治思想正在向更民主、更理性迈进,我们应该做的是以历史为镜,去创造属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先进法治思想。
64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参考文献
[1]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
[3]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群众出版社2000年1月
[4]马小红:《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
[5]饶鑫贤:《中国法律史论稿》,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
[6]武树臣:《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8]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 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
[10] 杨亚利:《论我国先秦文化的经世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1] 陈学举:《试论先秦诸子学说的共同特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3期
[12] 夏彦才: 《先秦法律思想中的"尚一"意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5期
[13] 李虹:《先秦时期法律文化形态初探》,《法史纵横》
[14] 吴秋红:《论先秦诸子的执法观》,《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6月第15卷第3期
[15] 李晓明:《先秦墨家法律学说述评-----墨家对儒家礼治学说的反动及其解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期
[16] 马作武:《墨子的法律观评析》,《法学评论》2004第2期(总124期)
[17] 周龙: 《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比较》,《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5] 丁鼎、卢友连 :《从老庄申韩同传看道、法之承变关系》,《齐鲁学刊》1998年第5期
[18] 萧伯符 、汤建华:《法家思想体系论略》,《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总120期)
[19] 马作武 :《论慎到的法律观》,《法学家》2003年第6期
[20]http://www.confucius2000.com 《百家争鸣新论》孙景坛
[21]http://www.confucius2000.com 《论先秦诸子的学术阶梯》张京华
[22]http://www.confucius2000.com 《先秦诸子研究概要》(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