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马方平律师
陕西-安康
从业15年 主办律师
1
好评人数
111
帮助人数
一小时内
平均响应时间
“凤凰十绝”:古老而神秘的灵魂
更新时间:2012-07-13

1"凤凰十绝":古老而神秘的灵魂 凤凰的人,有两绝:一是沈从文,二是黄永玉。 先说黄永玉。只有不完整初中学历的黄永玉,不仅以包括神奇"猴票"的画作闻名中外,还兼擅书法,通晓散文、自由诗和小说创作,所以被视为"大家"和"奇才。"近些年,晚霞依然灿烂的黄永玉更倾心于写作,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火里凤凰》、《比我老的老头》和诗集《一路唱回故乡》,自传体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生于湘西凤凰,但从12岁就读陈嘉庚创办的厦门集美中学起,就一直漂泊在外,如今年届耄耋,仍在凤凰、北京、香港和弗罗伦萨的住所间飞来飞去。一生像风筝飞向世界,心中那条地线,却永远牢系在老家石头上。他把凤凰的住所题为玉氏山房,玉氏近谐玉石,可见他对故乡泥土草木的珍视。黄永玉说,近几年写了些零碎回忆文章,以后还将以写别的事情为主,写社会、写别人、写各种脾气和性格,这样快乐。而写自己,老忙着吹牛了,不快乐,没意思。大概2007年会侧重写计划过的小说,不然就来不及了。 黄永玉曾在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一书中说:文章是为纪念一些山水和人物写的。山水长在,尊敬的人物则已消逝,由于过去接近他们方便,可提供他们生活和思想的片段,也许对今人或后世有用。黄永玉的新诗集《一路唱回故乡》,里面有:看凤凰人的眼睛,明白什么是忠诚;看凤凰人的身段,懂得什么叫辛劳;看凤凰人的脚,知道什么叫千山万水;看凤凰人的手,清楚什么叫灵巧;看凤凰人的头发顶起了帽子,"狗日的"你不好更待何时?最后一句说明待人比较诚挚,但不能被出卖,要是被出卖,他可饶不了你。 黄永玉的表叔即著名作家沈从文。这叔侄俩,可谓凤凰城无须成本的广告和无须碑记的艺术象征。在黄永玉这位丹凤的明眸中,后半生似乎脱彩的凤鸟沈从文,倒是对晚辈的人生理念和处世品格有良好影响。黄永玉说,沈从文先生非常单纯,生活也简单,能算作奢侈的就是喝点绿茶,招待客人时同吃蜜饯那般食物,平时则有什么就吃什么。但学他是学不会的,只是在精神方面或者人格上,受了他一点影响。 黄永玉离开故乡后,开始从福建到江西、上海、台湾、香港的漂泊,自16岁起,以绘画与木刻谋生,做过小学和中学教员、报社编辑,并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抗战胜利次年,24岁的他才同表叔通信。1948年到1953年在香港期间,表叔多次写信给他。解放后,又是表叔最先让他回北京参加工作。他名字中的"玉"本是富裕的"裕,"表叔说用这个名字像卖布的,于是给改成"玉"字。表叔原名叫沈岳焕,也曾被家乡名人肖选青改成沈从文。做教授的表叔当然了不起,影响很大,当时学校有左派骂骂他,他就回骂两遍。他年轻时连续评论过郭沫若,后来被郭沫若说成粉红色作家,于是解放前期就顶起牛来。人家一度说他反共,他知道自己处境艰难,其实他不懂政治,他反什么共?表叔的遭遇,同他客观地看共产党是两回事。他曾写信给黄永玉,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党和军队,如果早知道,共产党里头就会多一个很好的随军记者。他让黄永玉赶紧回来为之献身,而丝毫未谈本身遭遇。 沈从文于1902年在湘西凤凰出生,1928年后到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大学任教,并创作小说近300万字。作品中《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均为名作,文学成就可谓辉煌。19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尊称沈从文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在世作家。"可在解放军进城之前,沈从文曾写信跟黄永玉说,他很可能含笑上绞架。他那时候实际上无派,就是个大学教授,与左派之间无非是文章来往,说他是右派不公道。但他不会离开北京,宁愿含笑上绞架也不走,湘西人的脾气就这样。 黄永玉认为,沈从文表现得像水一样,而他自己表现得像火一样,两个人是湘西人那一个圆球的两半。所以钱钟书议论沈从文说,你不要看从文微微笑的,对任何事,他若说不干,你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不干。1953年3月,黄永玉一家3口在前门火车站下车,表叔来接站。黄永玉的孩子黑蛮刚7个月大,包一床小绒毯子,两只光脚露在外头,抱着下火车。表叔担心把孩子脚冻坏,责怪了一声,赶紧把脚包起来。大家坐着马车,到了北新桥大头条表叔家租的房子。黄永玉回到北京并在中央美院任教,开始同表叔有了真正交往。表叔从来不告穷,对这种事很敏感,不喜欢人家帮助他。 沈从文自1950年开始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从事文物整理与研究,甚或当讲解员,而不再从事文学创作。黄永玉认为他很聪明,而不聪明还在写的哪一个不挨棒棒?难能的是他不当官也不写,与文学一刀两断。有的人是身兼要职还在写。可是巴金写不出大文章了,曹禺也写不出大剧本了,只有老舍算比较成功,写了《龙须沟》和《茶馆》等等。1980年代初,黄永玉给曹禺写过好长一封信,属于一种来往。当时曹禺在写《王昭君》,互相间有走动。曹禺说,他同沈从文是好朋友,但却对不起他,因为解放以后没有胆儿去找他。接着对黄永玉说,你看你朋友这么多,我朋友这么少,都没有人找我了。黄永玉有时去陪曹禺聊天,在信里对曹禺说过不够客气的话:你为什么写不出来?你是"势位所误!"你怕你的位子掉了,不敢乱写了,是吧?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前,你是我们的大山,是我们的大河,现在是一个小土堆,是一条小沟渠!吴祖光知道后对黄永玉说道,完了完了,他不会再同你来往。想不到,曹禺给黄永玉回了长达15页的信,而且把黄永玉的信专门裱成一册。后来阿瑟•米勒到曹禺那儿,曹禺让英若诚翻译给他听。黄永玉认为:曹禺写不出来,不能光怪他自己。谁写出来了?那封信就等于罗稽南问毛泽东那句话,鲁迅活着会怎么样?毛泽东回答的意思是,在监牢里面还要写,或者是放出来一声不响。而沈从文预想到了,转向到文物方面还挺有成效。在文物研究领域,沈从文称得上是全才,对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绘画、家俱、舞蹈、服饰、丝绸、染织、图案等,都有见地,发表了许多论著,最突出的是他编纂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资料最完整、插图最丰富、考据最确实的中国服装史专著。黄永玉记得,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布洛克说过,艺术这东西,命定要穿过漫长的死亡地带。 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他的"美在生命"的主张也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沈从文越与众不同,就越招来非议。责备他"不写阶级斗争",对不同阶级人物"缺乏爱恨分明的立场"。 文学不能沦为商业和政治的雇佣,必须有根本的担当。他不投身于某一个集团之中,保持一种独立选择和独立人格,维护自己用笔的自由。与貌似进步、实则堕落的流行绝缘,不相黏附。这种边缘的、民间文化立场的坚守,让沈从文自成一格,没有五四以来文学常有的弊病,没有移植牵强的现代观念及虚妄的革命斗志。他有着清醒的自知之明:"我希望我的工作,在历史上能负一点儿责任,尽时间来陶冶,给它证明什么应消失,什么宜存在。"希望他的读者是"在各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1948年,左翼文人郭沫若发表文章〈斥反动文艺〉,斥责沈从文是个"看云摘星的风流小生","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尤其是郭沫若对沈从文的"作为反动派"的阶级定性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沈从文以沉重的打击。次年接踵而来的是,沈从文任教的北大校园里,有人指使学生们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重抄成大字报,并贴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标语。沈从文又收到恐吓信,他忧惧的还不仅仅是激烈批判的本身,而是背后强大的政治力量的威胁。他陷入空前的孤独感,心力交瘁,有时候一边工作一边流下泪来。"生存亦若吾丧我,我应当休息了,我不毁也会疯去。" 1949年3月,他两度自杀。先是他将手伸到电线插头上,慌乱中长子沈龙朱拔掉电源将父亲蹬开;再是将自己反锁在房内,用刀片割开手腕动脉及颈上血管,并喝了些煤油。及至有人破窗而入,已是鲜血四溅。获救后,沈从文入精神病院疗养。4月出院后,沈从文被赶下北大的讲台。他下决心改行,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1949年8月,他来到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年沈从文47岁。永远的告别了安身立命、已取得非凡成就的事业,从此没能写出一篇小说,而在这以前的25年中他却出版了八十多部,一千多万字。 天才文学大师的艺术之翼就此折断了。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勤杂工,埋头研究文物古迹。他的昔日同行老友,丁玲、巴金、老舍,都顺势成了新政权活跃的文艺官员。他封笔以后,高层一直希望他能够写东西。面对利诱拉拢,他不为所动。夫人不解:"当初为寻求个人出路,你大量流着鼻血还日夜写作,如今党那样关心创作,你能写而不写?"他淡然道:"框框太多,写了也写不好。"知己好友钱钟书说:"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尔雅,他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文革中,沈从文的处境更惨了,无休止的检查、批斗,扫女厕所,七十多岁的他,心脏病、高血压随时会有危险,还被弄到乡下劳动,看鸭子,看菜园。一次,他指着住处附近火葬场那高高的烟囱说:"那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后归宿。" 1985年有数人一起访问沈从文,说起文革中他打扫女厕所的事,在场一位女记者动情地拥住他肩膀说:"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不想,83岁的老人当下抱着她的胳膊,嚎啕大哭起来,哭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说,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所有人都惊呆了。 今年是沈从文先生诞辰110周年,他如果睁开眼就会发现,自己笔下那个想象出来的"湘西",已经消失了,故乡藉着他的大名荷包渐鼓,而他却好像永远失去了故乡。沈从文家人不愿为了纪念沈从文而毁掉凤凰,但凤凰已经被逐利的商业旅游摧毁了。灯红酒绿,喧嚣浮躁。蹩脚的仿古建筑破坏了小城的视线,人造的繁华遮蔽了历史,伪民俗大放光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闹市。 故乡派人下跪请回了沈从文的骨灰,想做成墓园供人凭吊。其实也很想获取经济效益,仅仅因为他两个儿子沈龙朱、沈虎雏的坚决反对,才未能把墓园变成收费景点。沈龙朱他们制止了县政府一次次扩建墓园的冲动,却阻止不了当地人的盖房狂潮,沈虎雏说,"违章建筑一直逼近墓地,堵着墓地的进口,全都盖满了,而且高度把从墓地往外的视野都挡住了。"沈龙朱说,"墓地跟城区之间,原来很好的沅河自然风光全没了,变成两边全是房子非常狭窄的一条小过道。" "故居陈列室里,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目睹这些实物,眼前似乎出现了沈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聆听沈老的教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当地旅游网如此介绍,但事实是,由沈家旧屋翻新的故居,不过是一个假古董,家具摆设都是向当地人征集的,跟沈从文没有一丝关系。即便如此,故居也被列入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已经承包给他人了,租期五十年。凤凰县城旅游通票168元,沈从文故居是"最耀眼"的景点。到凤凰为父母扫墓,沈龙朱和沈虎雏兄弟俩不愿迈进那地方。 更离奇的是,沈从文创造的"边城"沦为当地政府的摇钱树。"边城"原名茶峒,茶,汉人也,此地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地处三省交界,乃湘西名镇。一心求进步的地方官,将茶峒镇更名为"边城镇",坐实了沈从文的想象。他们还请一百个书法家书写六万字的《边城》全文,雇人刻在岩石上。最让人侧目的是,他们请黄永玉设计了一个宏大"翠翠岛"主题公园,岛上耸立着巨大的"翠翠"雕像,小说里那条著名的黄狗依偎在她身边,她在等待心上人归来。游船上挂着"翠翠笑迎天下客"的横幅,让人生出几分滑稽感。在自负的规划师眼里,《边城》里的人物地名皆可落地--"渡口岸坡上有一块坪地,说这里就是‘碧溪嘴’。坪地上绿草如茵,四周灌木丛生,近边还有几丛翠竹和两株大枫树。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边城镇"网站如是介绍。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甚至还找到了"翠翠"的原型。 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沈从文传》一书里说,沈从文"把地方风情写得很迷人,使评论家和读者一直在争辩他的乡土文学有多少真实性",《边城》是记忆和想象在沈从文心里发酵的果实,属于美的抒情。沈从文书写的是对乡村文明解体的挽歌,是供自己追忆,让读者从功利社会里抬起头,眺望远方那个幻影似的真纯而美的生活,以此获得滋润。如今,故乡抓住了他的名字,却背叛了他。无道德底线的商业放肆地消费着人们对"边城"的渴望,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迅疾的毁灭中,无非是时间迟早而已。创造了"边城"的他,最后一次回家是在1992年,由妻子张兆和亲手将他的骨灰撒入沱江的流水中。他的墓碑上没有刻字,那块五彩石上写着他的警言: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游离于滔滔的革命洪流之外,魂系凤凰古城、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用看似轻淡的笔墨,写出清新动人的故事,他刻画的农人、士兵、妇女异常生动逼真,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既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家学渊源,却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为人们构筑了一幅幅古朴自然的湘西生活画卷。《边城》优美得如一首抒情的田园诗,他的《从文自传》,单纯而又厚实,朴素而又传神,蕴涵着天地运行、生生不息的活力。他完全来自于生活这本天地间无言的大书,他从大自然那里可以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和忠实,找到爱与美相交融的情感。用他的话来说,这就像寻找到一种伟大的宗教一样。 世人对于凤凰最初的印象,是缘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那座隐藏在深山中的千年古镇,渐渐被人发现,或许因为与世隔绝。湖南凤凰是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眼中最美的中国小城,也是文坛巨匠沈从文抖出的精致"边城"。凤凰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古称"五竿",至清朝在此屯军后,改称凤凰。它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 凤凰像一幅山水画,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完好的保留了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静静的沱江穿城而过,江流舒缓、水平如镜,舟行款款,如滑动在琉璃之上。远处画桥如虹,飞阁垂檐,极尽清丽典雅之风致。两岸青山吐翠,城郭巍峨,悬楼吊脚,一并倒影在清流之中。城内,纵横交错的明清石板街斑斑驳驳,沉淀了凤凰商贾云集、文化荟萃的辉煌过去。戏台上,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与地方经典阳戏正轮番上演。或洗衣劳作,或讨价还价,或匆忙赶路的当地人,用韵味独特的湘西土话、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蜡染和银饰等格调清雅的民族工艺渲染着延续千年的湘西市井图。城外,熊希龄故居、沈从文墓地以及黄永玉的"多翠楼"都足以让你被凤凰得天独厚的灵气所折服。远眺天边,战火纷飞后遗世独立的明万历年间南方长城仍吐露着曾经的雄壮气势。 世人对于凤凰最初的印象,是缘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那座隐藏在深山中的千年古镇,渐渐被人发现,或许因为与世隔绝,她的美一下子惊艳四射,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去寻找心中的精神家园。不管是游人如织还是太过商业,凤凰,用每一面老墙、每一块青石板以及每一座青山、每一弯流水、每一艘小船,还有一些人物命运构成的一座让人魂牵梦萦的边城。 所以,凤凰除了沈从文和黄永玉之绝以外,还有其他"八绝"不能错过-- 第一绝:沱江边的菜场以及在河边捣衣的女人 古老的沱江在城墙下缓缓地流淌着,她是凤凰的根,凤凰的魂,凤凰的精髓之所在。如果你来到凤凰,不妨早起,去沱江的菜场逛逛,看那些穿着民族服饰的乡民背着背篓,买抑或卖,这样的集市有着原始而古老的味道。 想必在旅游季节,沱江上应该是游船,游人,那些捣衣的女人应该难得一见了吧。如今洗衣服不就是把脏衣服扔进洗衣机就完事儿了么。提着脏衣服到河边,用棍子拍打的古老洗衣方式,噎不多见。当然,细心地你,或许便能见着这一幕。 第二绝:沙湾的吊脚楼 提到凤凰,便不能不说吊脚楼。那些沿河而建高耸的吊脚楼,仿佛是自己生出来的。一栋栋用原木撑起的吊脚楼沿着河岸一字排开,似乎成了沱江天然的守护者,不言不语,不离不弃,一任时光如流水般悠悠离去。 无论是坐船看吊脚楼,还是在吊脚楼中看沱江,这都是不可错过的体验。记得沈从文先生曾经写过从吊脚楼里边看江上的龙舟比赛,那样的景致,噎远去,但凭栏而望,依然不妨怀古之情。 第三绝:北门外沱江边上的露天餐座 又是沱江。是的,如果没有沱江,便没有这样灵动的凤凰。如果你只是想着到凤凰匆匆一瞥,那便错失了太多美好。北门古城楼和东门古城楼是是凤凰古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城楼。 无论是沿水而居,还是沿水游玩,总是会有很多乐趣。坐在沱江边的露天餐作,要一杯茶或是咖啡,一个下午的时光兴许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四绝:哺育了沈从文的文昌阁小学 凤凰,因沈从文先生而闻名于世。自然,与沈老先生有关的地方是不容错过的。文昌阁小学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麓。 这所小学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霜,依然延续着自己的功能,她不仅是沈从文上学的地方,也是黄永玉读书的地儿。小学依然有着很多古老建筑,在国内,很难见到这样一所古老的小学。 第五绝:黄丝桥古城 凤凰的名气之大,让离她不远的洪江古商城,黄寺桥古城都黯然失色。尤其是后者,兴许很多人闻所未闻。黄丝桥古城位于凤凰县阿拉营镇,始建于公元686年,古城全部用青光石块建成。 阿拉营是古时湘黔川边界贸易重镇,从这里西行一公里许,便来到了黄丝桥古城。这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登上古城头,极目四野,见良田千顷,绿水迂回;斜阳夕照里,炊烟缕缕,一派田园诗韵。谁人想到,这里曾是西通云贵要塞,刀戟搏击之地。 黄丝桥古城,游人肯定不如凤凰,所以,喜欢安静的你,也喜欢探究文化的你,这里怎能错过。 第六绝:文庙、三王庙、文昌阁、笔架城 一听这些名字,便知道这是古城的代表,也是古城文化的承载所在。湘西,向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方,凤凰也不例外。经过多年的融合,共同繁衍生息,多种文化的相互包容,便形成了今天的凤凰。 文庙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古时,在这偏远之地,便有了儒家文化的浸染。文昌阁表达了人们对文化的致敬。在凤凰,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惊讶,好多有名的学者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凤凰,真的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第七绝:凤凰夜色 幕色中的凤凰,四处弥漫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让人忘了置身何处,今夕何夕。夜色渐浓,沱江上渐渐升腾起一层雾气,两岸的灯火渐渐燃起,小街两旁点着烛光的银饰摊越来越多,红红的灯笼也齐齐地亮了起来,倒影在水中,扑朔迷离,虚实难分。 远处小巷的点点灯光,就像历史老人的眼神,凄迷而遥远。从酒吧中偶尔会传来激情高昂的音乐声,不同风格,不同格调。而江面上,那一盏盏被寄予了希望和祝福的河灯,默默地流向远方…… 第八绝:古戏台,当地画家的聚会地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凤凰朝阳宫古戏台你肯定会喜欢的。因为那是很多画家都去的地儿,当然还有别的人。凤凰朝阳宫(土家族陈氏祠堂)古戏台建于民国4年(1915年),古戏台有着独特的建筑方式和结构特征,有着巫傩文化的图腾观念等。曾经,这里上演了无数场傩戏,现在,亦很难见到。 有时候,民族的东西反而充满了神秘,无论是语言,服饰,还是饮食,都对我们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凤凰,何曾不是呢? 凤凰于更多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满载魅力与哀愁的故事,她在历经了数百年风吹雨打后,在岁月的沉淀打磨中渐渐有了灵性。 凤凰是朦胧的,是充满诗意的。带着对美丽的凤凰的美好回忆,仿佛穿越时空一般,一下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过去回到了繁华的现实生活当中。或许,浮躁的心是体会不了真实的凤凰古城,也许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沉浸在其中,才能触摸到凤凰那古老而神秘的灵魂。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
马方平律师
您可以咨询马方平律师 一小时内
近期帮助 111 人 | 陕西-安康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