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成功案例
侯芳律师
河南-周口
从业13年 主办律师
7
好评人数
427
帮助人数
一小时内
平均响应时间
农村在校大学生应享有承包地收益分配权
更新时间:2014-04-21

农村在校大学生在户口迁出后,是否仍享有承包地的收益分配权,国家立法并未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实践中争议较大。本案在裁判过程中根据农村在校大学生的承包人身份,提出农村在校大学生是否享有承包地收益款分配权,法院应综合各种因素予以判断,不能以户口作为是否享有承包地收益款分配权的唯一标准。村民小组所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国家法律和政策相抵触。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所引发的纠纷逐年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案原告作为农村在校大学生,因户口迁出后未能在原村民小组分配到土地收益款,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认为原告享有承包地收益的分配权,具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具体理由如下:

一、从农村在校大学生的角度分析,户口不宜作为是否享有承包地收益款分配权的唯一标准 与是否享有承包地收益款分配权紧密相联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在司法实践中争议最大,也最难确定。

依据何种标准确定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

①户口说,认为只要户口在该村组,就享有收益分配权。

②事实主义说,认为只要长期生活在该村组,就享有收益分配权

③生活来源说,认为只要以土地耕作收益作为个人主要生活来源,就享有收益分配权。

④履行义务说,认为只要尽到了作为村民应尽的义务,如公粮征收,出义务工等,就享有收益分配权。

这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具有的身份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部分人员的某些身份特征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出现了分歧,进而引发了一些纠纷。

对于这部分人员是否仍具备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户口虽然仍是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重要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我们应该结合上述各种观点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承包地收益款的分配权,尤其要结合土地权益进行综合考虑。因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6条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个人不得擅自截留和扣缴。”

本案原告是否享有承包地收益款的分配权,法院重点应当审查原告徐倩是否具备承包人的身份,而不能单纯以其迁出户口为由,否定其对承包地收益款的分配权。由于原告在校期间承包人资格并没有改变,依然享有承包地的经营权,而被告村组分配的收益款主要源于土地出租,其出租的土地包括原告的承包地,故原告所主张分配的收益款实际上就是其作为承包人的承包经营权的具体体现,承包人在承包关系未解除情况下,其对承包地收益款的分配权应受到法院保护。

二、从村民小组的角度分析,村民小组所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国家法律和政策相抵触

原告作为农村在校大学生,户口迁出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作调整。被告村组以原告户口已经迁出,不属于被告方村民为由,否定原告对其承包地收益的分配权,这虽然体现了村民自治的原则,但并不因此具有当然的合法性。就农村在校大学生户口迁出后是否仍享有承包地收益的分配权,虽然国家立法并未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但我国许多地方通过地方性行政法规的形式已经承认了农村在校大学生对承包地收益的分配权。从合法性分析,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2条第2款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的财产权利的内容”。而在本案发生地,根据四川省农业厅(2004)82号回复:委培生(包括各类在校大学生)仍保留承包地的,享有承包地收益的分配权。由此判断,被告村组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所决定的事项不能违背当地政策,其决议内容也不得与四川省农业厅(2004)82号回复的内容相抵触。法院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也应将当地政策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从合理性分析,因为参与土地收益分配与承包人身份是紧密相联的,是承包人让渡承包地经营权的对价。即使户口暂时性迁出,但只要承包人身份没有改变,仍依附于集体土地,就应该享有承包地经营权,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村民小组所决定的事项不得有侵犯村民合法的财产权利的内容。故被告村组以本案原告户口已经迁出,不属于村组村民为由,否定了原告应享有的土地收益款分配权,既违反国家法律,又违反当地政策,不能受到法院的保护。

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保护农村在校大学生的承包地收益分配权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村在校大学生户口迁出后是否仍享有承包地收益的分配权,在当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由于法院对这类案件的裁判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所以法院在对个案公正裁判的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案件裁判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原籍是农村户口的在校大学生,由于其户口迁出并不表明其己完全脱离该集体经济组织,只是基于一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并且学生在校读书不是就业,并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其学业的完成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供给,而其他家庭成员的收入大多来源于承包地的各种收益。在农村在校大学生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未明确解除的情况下,其家庭成员对其承包地的经营行为并不表明承包地经营权已经发生了流转,只是家庭成员内部帮助实现承包地经营收益权的扶助行为。如果机械地将户口迁出作为判断农村在校大学生是否具有承包地收益分配权的唯一标准,借此否定农村在校大学生在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否定其对承包地收益的分配权,必然会加重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负担。这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身发展将起到反向压制作用,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从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建设的长远利益出发,应该为农村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依法确认其享有土地收益分配权。 综上,鉴于原告徐倩在校期间土地承包人资格并没有发生改变的事实,依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故就被告圣灯村九组分配的土地收益款,原告徐倩作为农村在校大学生所享有的土地收益分配权应受到法院保护。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亲办案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