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常年处理刑事案的律师,上周收到当事人家属发来的 “缓刑” 判决书时,还是忍不住松了口气 —— 毕竟面对 “合同诈骗 49 万 +、3 名被告人均被指控主犯(部分)” 的案情,能争取到全案缓刑 + 全额退赔谅解,过程远比想象中更考验细节。
先说说案子的基本情况吧。我的当事人老 K(化名),和另外两个同乡老 M、老 C(均为化名),去年在湖南某地合伙开了家 “禽业公司”,对外宣传 “优良鸡苗 + 包技术 + 包回收”,吸引了 15 位养殖户签合同。结果鸡苗运过去没几天就大面积死亡,养殖户投诉后,公司还改了次名继续做业务,最后被认定 “虚假宣传、无实际养殖基地、收疫苗费却不打疫苗”,涉案金额算下来 49 万多,3 人都被以合同诈骗罪立案,刚被抓时家属急得天天哭,怕他们要坐好几年牢。
接案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守所会见老 K。他反复说 “我只是打工的,不是主谋”,但案卷里显示他是 “销售主管”,带客户考察、签合同都有他的签字,公诉机关直接把他归为主犯。我没急着下判断,而是抱着案卷一点点抠细节:
首先查 “主从犯认定”—— 老 K 虽然负责销售,但公司是另一位被告人老 S(化名)租的场地、借别人身份注册的,鸡苗采购、定价、退赔决策也都是老 S 拍板,老 K 的工资是固定月薪 + 少量提成,没有分红。我把这些证据(工资流水、微信聊天记录里的决策记录、证人证言)整理成清单,在庭审时重点论证:老 K 是 “执行层” 而非 “决策层”,应当认定为从犯(虽然最后法院没完全采纳,但弱化了他的主观恶性)。
然后是 “退赔和谅解”。案发后 3 人家属都慌了,不知道怎么跟 15 位养殖户沟通。我牵头联系了另外两位辩护律师,一起帮家属梳理被害人名单,按每户的损失金额制定退赔方案,还陪着家属去湖南当地找养殖户道歉、签谅解书。有几位养殖户一开始不接受,我们就带着公司运营的实际困难证明(比如确实没赚到钱,家属凑钱退赔的转账记录)反复沟通,最后不仅全额退了 49 万,还拿到了所有被害人的书面谅解 —— 这步是争取缓刑的关键,毕竟刑事案里 “弥补被害人损失” 永远是重要的量刑情节。
最后是 “认罪认罚和社区矫正评估”。一开始老 K 有点抵触,觉得 “自己没骗钱,认了罪就等于认了错”。我跟他掰开揉碎讲:认罪认罚不是认 “错”,是认 “案件事实”,配合司法机关能从轻;而且我们已经退了钱、拿到了谅解,只要社区矫正评估通过,缓刑的可能性很大。后来他自愿签了认罪认罚具结书,江苏省当地的司法局评估也给出了 “适合社区矫正” 的意见。
庭审时,我把 “从犯情节(虽未认定但弱化主犯作用)、全额退赔、被害人谅解、坦白、认罪认罚” 这几个点串起来,反复强调老 K 是初犯、没有前科,主观恶性小,而且退赔后被害人的损失已经全部挽回,没有再犯罪的风险。
最后判决下来,3 人全部缓刑:老 S 判 3 年缓 4 年,老 K 判 3 年缓 3 年 6 个月,老 C 判 1 年 6 个月缓 2 年,罚金也都已经缴纳。拿到判决书那天,老 K 的妻子特意给我发了条消息,说 “终于能一家人好好过日子了”,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
其实刑事辩护从来不是 “走流程”,而是在细节里找突破口 —— 可能是一份工资流水,可能是一次耐心的退赔沟通,也可能是跟当事人一次透彻的法律解释。有时候多坚持一步,多梳理一个证据,就能给当事人和家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