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长假

2013-10-22 10:3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劳动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经济学家汪丁丁只是简单地算了一笔账,就引爆了沉寂已久的一场战争:对黄金周存废的争论,在取消五一长假时隔六年之后,再次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正当民间的各种声音甚嚣尘上之时,10月10日,十一长假刚过...

  经济学家汪丁丁只是简单地算了一笔账,就引爆了沉寂已久的一场“战争”:对黄金周存废的争论,在取消“五一”长假时隔六年之后,再次引发了全民大讨论。

  正当民间的各种声音甚嚣尘上之时,10月10日,“十一”长假刚过去3天,全国假日办也高调加入——在六大门户网站上就法定假日安排公布调查问卷,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在学者分立为“挺黄派”和“反黄派”两大阵营吵得不可开交时,超过两百万民众通过网络向对自己的假期有决定权的官方机构表达了意见,三分之二甚至更高比例的网友表示对现行放假安排的不满,延长假期的呼声较高。

  长假到底应该怎么放?众说纷纭之中,这次又是哪种意见最终会被官方采纳?

  假期还是太少了?

  从参与投票的几百万人来看,公众的态度似乎比较明确:不满。

  尽管有部分专家认为以中国国民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我们的假日总量实在算不得少,假期水平算得上相对较高,但是刚过去的井喷式的“黄金粥”和上个月令广大上班族头脑混乱的调休安排,还是让大家的情绪充斥了失望。

  唯一达成的共识是,黄金周长假确实存在问题,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观点不一。

  一直坚决主张取消黄金周的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巨大的争议声中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在假日办的调查问卷中他对是否挪休放假投了反对票:“把法定的工作时间都给打乱了。”

  相比之下,呼吁增加现有假期的专家数量更多。

  但应该如何改革现行的假日制度?

  在众多的“挺黄派”声音中,著名旅游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提出了最为详细的建议:

  增加两个法定假日到“五一”,直接恢复“五一”黄金周;或者增加3个法定假日,通过前挪后借双休日,增设一个黄金周,这个黄金周最好设在中国旅游日前后,放假3天,即为春夏黄金周,又或者设在8月上旬,即为避暑黄金周;或者将春节黄金周延长到10天至14天。

  至于现有的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节日,可以采取新的放假办法——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原则上不调休,若节日恰逢双休日,则固定在双休日前后或周一补假,形成固定、可预期的小连休。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在过去曾提出过用“削峰添谷”的办法来将爆发式休假状态转换为缓发式状态,例如将全国统一休假交错开,各省有某一两天共同的假期,剩余的假期交错前后,每个省轮流休。

  他最近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上述方法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

  刘德谦现在的建议是:“保留现有小长假,恢复‘五一’黄金周,另外可以考虑再开辟一个元旦黄金周。”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也在央视上呼吁,因为需求太大了,所以可以考虑设两个长假,“五一”和“十一”;另外,根据南方、北方的情况不同,授权各个省政府自己来制定第三个长假,能够让全年长假从目前的11天增至15天或者21天总的供给量。

  “这个方案要经过网民以外的其他人征求意见,同时成立专家组进行研究,同时方案要交通、景区、旅游、劳动等部门的政策协同,最后把方案公布出来征求意见,一到两个月的公示期,最后拿出方案,不要草草拿方案。”吴必虎强调。

  也有专家在更早几年就提议,对不合理的假期结构进行一番比较大的调整,其构想是隔周双休,在不增加假日总量的前提下,每个月腾出两天,每个季度集中休一次,即是6至8天,相当于一个黄金周,一年就腾出来4个黄金周,从而实现从节日旅游到假日旅游,从旅游需求拓展到休闲需求。

  带薪休假还很遥远?

  “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是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大约十年前,当时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王兴斌就认为,从长远来看,黄金周式的旅游休假只是一种过渡形式。

  现在的“反黄派”提出的替代黄金周的途径也正是力推带薪休假,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国民可以自由选择放假时间,在一年的任何时候出行,弹性、错开的放假,自然就避免了统一集中放假的各种弊端。

  带薪休假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休闲度假模式,在国内也一直被认为是未来假日制度改革的方向。带薪休假在许多国际公约里均有明确。如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通过的《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则》,就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措施,特别是通过更好地分配工作和娱乐时间,建立和改善年度带薪休假制度和错开休假日期”。

  但在旅游专家刘思敏看来,因为同时具有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和社会转型三大特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假日制度、休假模式可以直接照搬到中国。

  虽然专家们普遍认同实施带薪休假制度,但大多数人对现实并不乐观。

  “我认为,即使乐观地说,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所谓的‘强制落实带薪休假’,都会是一个严重违背中国现实逻辑的笑话。”刘思敏对记者这样说。

  他认为,在目前各种欠薪、不签合同、不上保险(放心保)等违反劳动法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且尚未得以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期待强制落实带薪休假是一种奢想。

  刘德谦教授向记者介绍,即使是在那些多年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的国家,带薪休假都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他记得几年前曾看过英国《金融时报》一篇《美妙假期为何不休》的文章,文中列举美、英、法、德、日、澳等国职工有许多假日得不到使用的现象。

  在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带薪休假成为一个核心关键词,这份酝酿数年的纲要首次对落实带薪休假提出明确的时间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7年之内无法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即使到了2020年真的基本落实了带薪休假再来取消黄金周也无不可。”旅游专家刘思敏分析说。

  更有专家指出,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其实并不存在互斥,谈不上拿谁来替代谁的问题。“其实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并行不悖,集中与分散结合,反倒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对于人类休闲模式的一种创造。”

  景区能做什么

  看到九寨沟景区售票点被攻陷的新闻时,北京市民杨乃佳乐了:“还能这么乱?”

  彼时她正在长白山景区,与国内任何最为知名的景点一样,这里同样人潮汹涌,“但是秩序井然,一点没觉着乱”。

  杨乃佳认为是长白山景区里的武警和警察起了大作用,各处都见维持秩序的警察,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被分成一个个以百为单位的群体,发往景区各个景点的公交车上,武警会跳上来清点人数。“我觉得可能大家也习惯了在警察面前乖乖听话,遵守秩序。”

  许多专家认为,媒体可能夸大了黄金周长假期间的拥挤情况,例如今年“十一”九寨沟就成为热点新闻而长白山却不会。

  对于集中出游导致的景点拥堵,国家旅游标准委员会委员李庚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景点、热点景区分层,开发扩大旅游资源来解决。

  他举例称,30年前,北京只有八达岭长城,当时每平方米长城就有6个游人,比现在还堵,后来推出了九渡河水长城和其他几段长城,就分流了很多游客,“对热点景区进行分层分类精细管理,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是一个发展方向”。

  而面对黄金周长假的集中人流,专家认为景区完全可有所作为。

  “旅游接待单位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已经过去的黄金周,尽管拥挤的地方很多,但处理得很好的地方也不少。防止爆棚的办法不是没有,优化景区内外交通,加强对游客的疏导,实时进行人流和容量监测并有相应的对策,等等。”刘德谦教授表示。

  旅游法在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就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

  旅游专家刘思敏认为,景区应该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通过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现在核定承载量或许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也要着手,今年更应当在景区规划之初就进行科学的测算。

  “这些措施也不一定一开始就多么严格去执行,但至少得先上路,再推广,逐步实现。可以选择一些景区作为试点,在试行过程中,应采取鼓励措施,培养旅游者预约参观的习惯,如遇黄金周期间,还可设置门票预约优先入园通道,平时试行门票预约打折优惠。”刘思敏说。

  “虽然年年都在报黄金周拥堵,但真正火爆的,其实就是那100多家5A级景区。”刘思敏告诉记者,今年黄金周他去了黑龙江佳木斯的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那里人少、景美、空气好,让他享受到了难得的惬意。

  刘思敏希望广大民众能调整好假期的心态,“并不是放长假就一定要去热门景区感受拥堵,利用假期时间多陪陪家人,或选择一些人少、利于放松休闲的冷门景区感受另一种美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劳动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6331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劳动纠纷律师团,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