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2009-12-04 20:56
找法网官方整理
食品安全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食品安全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从瘦肉精到出口国外的大白兔奶糖,无论是真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子虚乌有的炒作,都让食品安全成为了2007年健康领域最吸引人的话题之一。这也难怪,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吃到的食物是绝对安全的。那么,这几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是在不断进步,还是像某些
从“瘦肉精”到出口国外的“大白兔奶糖”,无论是真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子虚乌有的炒作,都让“食品安全”成为了2007年健康领域最吸引人的话题之一。这也难怪,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吃到的食物是绝对安全的。那么,这几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是在不断进步,还是像某些消费者担心的那样,已经“千疮百孔”?《生命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教授。
  问:最近两年,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特别多,老百姓也感觉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似乎比过去严重了很多。在您看来,是不是这样呢?

  陈君石: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根据卫生部的数据,15年前我们国家总的食品合格率在60%左右,2002年是89.5%,现在已经达到90%,大城市都超过了90%。例如酱油是最难合格的一类产品,可现在酱油在全国的合格率达到了85%,大企业的产品100%都没有问题。

  问:那么,合格率达到100%,是否就意味着食品完全不会出现安全问题了?

  陈君石:希望实现“零风险”本身就是不现实的。风险无所不在,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谁都避不开。坐飞机、火车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食品问题当然也一样。不管国家经济如何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它都是不可能被完全解决的。

  现在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有一定误解。他们认为,凡是吃的东西出问题,就叫“食品安全事件”,有些人甚至把假冒伪劣食品也都归入其中。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毒有害物质”,一个是“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必须承认,有一小部分假冒伪劣的食品确实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如用工业甲醇来兑制白酒,造成消费者眼睛失明,甚至死亡,这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如果只是一袋盐分量不足,虽然也算假冒伪劣食品,却对健康无害。因此我认为,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假冒伪劣食品和不安全食品划上等号。

  而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分三大类。其中排第一位的,是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卫生部每年大约会接到两三万人的食物中毒报告,有病例记录在案的死亡人数大概有100多人。但据估计,我们的漏报率可能还在95%以上。其次是食物的化学性污染,例如农药残留、兽药、重金属、霉菌毒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等。最后是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如苏丹红。

  现在国际上流行一个科学名词叫“可接受的风险”,也就是说一个风险根据科学家评估,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或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政府要根据规定采取措施,不许这种食品继续销售,但也应该同时告知消费者不必惊慌。

  问:您觉得,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应该如何降低食品安全上的风险?

  陈君石:一方面,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框架,如果出现了一种新的农药、微生物或是添加剂,科学家要去对它进行风险评估,看它对人体有没有危害、有什么样的危害、吃多少会产生危害。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法律规定的、有权威性的风险评估机构。这应该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老百姓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三点:第一是食物多样化,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降低吃到不安全食品的几率;第二是要到大的超市、商场购买大企业的品牌食物;第三要学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
食品安全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61749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食品安全法律师团,我在食品安全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