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一袋熟食标16元收18.80元 超市“特价”暗藏陷阱

2010-03-07 15:33
找法网官方整理
食品安全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食品安全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春节来临,很多市民近期都准备到超市卖场采购年货,超市这段日子也是挂满各类促销价特价招揽顾客。不过这样的特价中也暗藏价格陷阱。不少市民近日致电冬令热线,称明明买东西时看到的是特价,结完账才发现是正常价。现象:特价名不副实陈先生近日在沪上一家超市买了

  春节来临,很多市民近期都准备到超市卖场采购年货,超市这段日子也是挂满各类“促销价”“特价”招揽顾客。不过这样的“特价”中也暗藏价格陷阱。不少市民近日致电“冬令热线”,称明明买东西时看到的是“特价”,结完账才发现是“正常价”。

  现象:“特价”名不副实

  陈先生近日在沪上一家超市买了一袋熟食。选购时,超市标价牌上标明“特价”每袋16元。但是,他在结账后发现,超市是按照每袋18.80元的价格收的钱。为此,陈先生拿着购物小票向超市服务台反映,没想到服务台一开始否认该商品正在搞特价,后来又说商品过了特价期,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更换标签,以此推卸责任。

  调查:仅少数人核对小票

  就超市价格标签问题,记者进行了随机调查,有消费者表示亲身或家人经历过超市促销的“特价陷阱”。此外记者发现,只有不到三成的消费者在超市结账后,有及时核对购物小票的习惯。

  市消保委去年调查显示,超市卖场存在“特价不特”有多种原因:有的因一时疏忽大意,错标了价格;有的内部管理上有漏洞,没有及时更换价格标签,造成了标价不规范;有的放任不管,甚至故意做假,制造“低价”陷阱欺诈消费者。

  对此“顽症”,市消保委认为,《价格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消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超市卖场既然对商品标示了“特价”,就应当为消费者按“特价”结帐,不能随意变更价格,更不能出尔反尔赖帐。

  维权:价格欺诈可索赔

  记者了解到,《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规定,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计价单位、价格等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购买的行为,属于价格欺诈。工商人员表示,如果商家多收了消费者的钱是因一时疏忽,属偶发性事件,商家一般只需赔礼道歉、按正确价格结算即可;若经过消保委认定,商家对消费者构成欺诈的,可要求双倍赔偿。

  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一旦发现商家“特价不特”时,应及时与超市卖场交涉,并有权要求按“低价”付款。如果经营者存在商业欺诈嫌疑的,可及时拨打12315维权热线进行反映,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page]

食品安全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889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食品安全法律师团,我在食品安全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