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银行间接会计利润造假的审计方法

2011-02-18 10:2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审计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审计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银行利润造假的手段虽然不断翻新,但最基本的可分为间接账务处理和直接账务处理两种类型。间接利润造假多数存在于有一定规模的银行业金融企业(信用社),但在小规模的法人金融机构内部,如果财务人员受到上级指使或利益驱动,同样也会采取这一利润造假手段。间接利润
银行利润造假的手段虽然不断翻新,但最基本的可分为间接账务处理和直接账务处理两种类型。间接利润造假多数存在于有一定规模的银行业金融企业(信用社),但在小规模的法人金融机构内部,

  如果财务人员受到上级指使或利益驱动,同样也会采取这一利润造假手段。间接利润造假其实是上下合伙共同舞弊的结果。笔者尝试对这类银行业(信用社)利润造假手段和审计方法加以阐述:

  1、利用计提坏账准备隐瞒或虚增利润。查坏账准备分户账的明细发生额是否根据规定按标准计提,有无多提或少提。审计方法及要点:提取坏账准备的资产范围是否正确。具体要查贷款总账、明细账及借据的借款日期,了解借款单位的经营情况,判断贷款的真实形态;查抵债资产分户账和余额及抵债资产的实际存在状况;查银行卡的透支情况,查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情况;查信用证的垫款情况;查担保垫款情况,进出口押汇、查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资金拆出情况由银行或信用社转贷并承担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期末余额的正确性;有无根据应当提取坏账准备的资产的实际风险大小按标准计提,是否将此项计提作为利润的调剂站、政绩需要的调压阀;有无将银行不承担风险和还款责任的委托贷款和代理贷款也计入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中的现象。

  2、利用应付息的计提和使用隐瞒或虚增利润。

  查应付息每次计提的数额、应付息账户明细支出情况。审计方法及要点:查应付息计提的范围和计提的标准是否正确;计提的方法是否前后一致;当计提方法改变时,对于依照原始方法计提所造成的计提不足是否进行了追溯调整;是否计提方法变更后对原先少计提或多计提不作调整;在计提时有无随意调整计提范围和计提标准以达到造假的目的。

  查应付息中大笔金额支出是否正常,尤其是查结息日支付的应付息。其支出的应付息总额与根据应结息负债的基数与利率计算的结息额是否相等,有无利用结息日随意支出应付息达到造小金库的目的。对于非结息日应付息明细中的大额支出应格外留意,查清原委。

  3、利用长期待摊费用隐瞒或虚增利润。查长期待摊费用的各具体项目的明细账。审计方法及要点:查长期待摊费用各项目的明细账是否按项目建账,在摊销时是否按每个项目各自剩余的摊销年限分别计算,计算是否准确;长期待摊费用账上内容是否是开办费、金融债券发行费、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摊销期超过一年的修理费及摊销期超过一年的其他待摊费用;有无将投资者应负担的费用,作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筹建期间应当进入工程成本的汇兑损益、利息支出,取得抵债物时付出的款项等当期费用支出是否记入长期待摊费用中;是否将其他的资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损失、抵债资产损失、甚至贷款损失挂到长期待摊费用中以达到利润造假的目的。

  4、利用计提各种减值准备达到利润造假。查行(社)各项投资的明细账。审计方法及要点:查行(社)各项投资的明细账,包括国债投资。当投资的资本市场价值低于其实际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如不按规定提取仍属于虚增利润。

  5、利用关联企业进行利润造假。查行(社)的董事会(理事会)成员、高级管理层成员、及董事(理事)单位的个人档案和董事(理事)单位的法人档案。审计方法及要点:按法人公司结构治理的要求查出行(社)的关联企业,看关联企业的贷款是否超出其投入银行的股本;有无利用贷款利率的自主权对关联企业实施比一般贷款人更优惠的条件,达到少计利息与应付股利相抵之目的,从而达到利润造假的目的。

  6、利用管理费下划与上划进行利润造假。查上级行(社)的管理费收入账户和下级行(社)的管理费支出账户及其他应收款账户。审计方法及要点:上级行(社)是否为了虚增利润,把当期发生的费用下划给下级行(社)并收取费用款(一般发生在信用社) ,下级行(社)将资金上划给上级行(社)后是否记入损益,是否为了不影响上级行(社)对自己的考核、不影响自身利益,把上级行(社)下划的当期费用挂在其他应收款等往来账中。要点是对上下级行(社)管理费收入与支出采用逐笔勾对和对下级行(社)其他应收款明细详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上下级行(社)之间资金划转是否正常,对出现的异常资金划转查明原因。 相关热词: 会计 利润 造假 审
审计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16963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审计法律师团,我在审计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