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保障黑龙江省粮食安全生产的措施

2010-08-30 15: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农业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农业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需求的能力,亦是指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战争、灾害等)的能力。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需求的能力,亦是指粮食经济承受各种不测事件(战争、灾害等)的能力。“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我国耕地面积和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省份。粮食商品率超过70%,享有“北大仓”的美誉。2007年,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25个县(市、区)、4500个样本上进行的粮食产量实割实测调查结果推算,黑龙江省市县部分粮食产量为544.1亿斤,比上年减产27.2亿斤,减4.8%。加上农垦系统粮食产量249亿斤(农垦系统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22.6亿斤,增10%),全省实际粮食产量为793.1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但这一数字与黑龙江省计划三至五年内粮食产量达到1000亿斤这样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护耕地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总量居全国第一位,耕地保有量近几年始终稳定在1170.6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一直保持在1016万公顷以上,保护率高出规定比例1.6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土壤资源开垦最早的是位于山前岗地的黑土、暗棕壤和岗地白浆土,这些土壤开垦前自然植被多为榛柴岗灌木杂草群落,黑土层厚、结构好、土壤水肥气热性比较协调,即群众说的“榛柴岗、艾蒿塘,黑土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 的一类土壤,由于开垦早,只用不养,顺坡打垅,人为地加速了土壤的水土流失。土壤开垦后,由于长期对土壤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乱占耕地现象。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坚持把耕地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立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形成了强有力的国土资源保护体系。全省建立了完善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措施,并将耕地保护纳入了市、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同时,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监察,严肃查处违法批地占地等行为。目前,黑龙江省各市、县均建立起了补充耕地储备库。据初步统计,扣除历年建设占用,全省仍保持着5.2万公顷的耕地占补平衡能力,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为全省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牢固的基础。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严格控制新增非农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省将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耕地总量将不少于117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保持在85%以上。这些保护耕地的举措将从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产量的增加。[page]

  二、发展科技,积极实施良种工程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农业单产提高的根本内因,种业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不断开发出自己的优势新品种或特色品种。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从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之间,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线为0℃等值线。≥10℃积温在1800℃~2800℃之间,平原地区每增高1个纬度,积温减少100℃左右;山区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00℃~170℃。无霜冻期全省平均介于100~150天之间,南部和东部在140~150天之间。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年降水量全省多介于400mm~650mm之间,中部山区多,东部次之,西、北部少。在一年内,生长季降水约为全年总量的83%~94%。降水资源比较稳定,尤其夏季变率小,一般为21%~35%。全省年日照时数多在2400~2800小时,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时数的44%~48%,西多东少。针对黑龙江省自身特点,省内各大科研院所加大科研力度,努力研发适合黑龙江本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这是保障粮食产量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黑龙江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注重粮食高产技术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很多新技术、新成果都被应用于生产第一线。2007年,黑龙江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00万亩,机械精量播种8900万亩。全省玉米密植通透栽培、大豆窄行密植、水稻大中棚旱育苗综合配套高效栽培等10项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面积1.56亿亩次,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面达到80%以上,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省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带动了粮食单产水平提高,最直接体现在水稻上,平均单产比上年提高10.3公斤,增产粮食7.3亿斤。一积温区最高产地块单产达到809.3公斤的超高产水平。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粮食增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继续保持,不断进步。

  三、兴修水利工程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处于落后状态,是我国农田水利化水平较低的区域。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气候比较寒冷,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难度大。二是农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水利建设起步晚。三是粮食价格低,农田水利投资效益不高。四是人均耕地面积大,在400~800mm的年降水量条件下,靠雨养农业就能解决人们的基本需求,所以生产者投资发展灌溉设施的迫切性不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虽然靠雨养农业解决了粮食基本需求,但是经常遭遇旱涝灾害,农业损失巨大。干旱年份,灌溉农田产量要比无灌溉农田高出1-3倍,事实证明,要大面积提高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必须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尽管黑龙江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紧缺,但可开发耕地面积较大,如果大面积发展灌溉农业,水资源无法保障一般灌溉条件下的农业需水要求。因此,现代条件下,应立足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要重点发展投资少、效果好、能防冻的防渗渠道。在水资源缺乏地区,更应该全面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因此,应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page]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始终是影响水利发展的主要因素。黑龙江省干旱缺水,大部分不是资源性缺水,而是工程性缺水,已规划论证的水库,只要有资金的投入,建成水库兴利后,可提高下游防洪标准,减轻洪涝灾害;在干旱缺水时,可为发展农田灌溉提供优质的水资源。这对灾害年份的粮食丰收起到重大保障作用。因此,注意兴修水利工程,改变目前很多地方靠天吃饭的现状,保障今后各年的粮食安全生产。

  四、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

  2007年,黑龙江能够在全省普遍遭遇严重干旱灾情时仍取得793.1亿斤粮食的产量,这与省里的惠农政策的落实是分不开的。2007年,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各项支农资金早安排、早落实、早拨付。57.81亿元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资金于春耕期发放到农民手中,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了作用。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支农资金投入力度,2007年省本级涉农资金投入达66.1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各市县也在抗旱水源、水稻大中棚建设等方面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持续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2007年,全省新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255个,新增大中型拖拉机4.2万台,新增配套农具7.7万台(套),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种植业投入资金289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投入化肥380万吨,增加20多万吨,投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投入增加全省增产粮食20亿斤以上。

  三至五年内实现1000亿斤粮食产量目标需要全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个目标的实现会变得不现实,因此,仍应加强政策扶持,努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以上仅是几个大的需要注意的方面。实现粮食生产目标,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还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支持,例如农药、化肥、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灾害性天气预报、交通运输… …等等,没有其他行业的支持,生产目标也不能安全实现。

农业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8365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农业法律师团,我在农业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