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

2021-05-19 07:13
找法网官方整理
民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民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不当得利这一法律术语虽然听起来文绉绉的,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有时候在你不经意之间就会发生,譬如在超市购物时,售货员多找给你的零钱就属于不当得利,不过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下面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

  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如下:

  (1)必须是一方受益。

  (2)必须使他方受损。

  (3)受益和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

  (4)受益必须是无法律上的根据。

  不当得利之债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因对方没有合法根据的行为而遭受损失的人。债务人则是不当得利的受益人。既可能是行使不当得利的人,也可能是其继承人,还可能是第三人。受益人在履行返回义务时,以返还原物为原则,如果原物返还已不可能,则应偿还其价额。返还利益包括返还原物所生孳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二条 不当得利 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第九百八十五条  不当得利定义 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

  二、不当得利诉讼流程

  具体诉讼流程

  1、撰写民事起诉状,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窗口立案;

  2、案件被受理后,法院会给你一份缴费通知书,按照指示向指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诉讼费用,再将银行给你的缴费单据拿到法院换票;

  3、等待法院通知开庭,一般会给原被告发开庭传票的;

  4、按照传票指示的时间、地点出庭参加诉讼;

  5、开完庭等待判决结果,如对结果不服,自收到判决结果之日起向中级人民法院上诉。

  三、不当得利的分类

  不当得利依据不同标准可以作不同划分,最基本的划分是依据不当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而发生,将其分为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1、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

  2、非给付不当得利。

  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基于这些事由构成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无受其利益的权利,所以,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受益者无权利而受有利益。

  (1)基于受益人的行为。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权益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受益者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前者如侵夺他人所有物或擅自占有、使用、消费他人之物;后者如无权处分人将他人之物对于第三人为有效处分。

  (2)基于受损者行为。这种不当得利以受损人为他人支出费用最为典型,如误将他人的家畜当作自己的家畜饲养,误以他人事务为自己的事务而管理。

  (3)基于第三人行为。基于第三人行为的不当得利主要有:债务人对债权的准占有人清偿,使债权消灭,致真正的债权人受有损失;债权的让与人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对让与人清偿,致债权的受让人有损害;第三人将甲的肥料施予乙的田地中等。

  (4)基于法律规定。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在一定事实或行为发生时,法律不问当事人的意思,直接规定发生一定得利的效果。如在因附合、混合、加工而获取被添附物所有权时,允许被添附物原所有人向受益者依据不当得利请求权主张以被添附物价值相当的利益返还。

  (5)基于事件。如甲池塘的鱼因天降暴雨冲入乙的池塘;甲饲养的家禽吃掉乙的饲料等等,都是基于事件发生的不当得利。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的相关知识。由此可知,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四个要件,其一是一方取得财产利益;其二是一方受有损失;其三是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最后是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民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7462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民法律师团,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