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工伤能认定二次吗

2021-06-04 12:0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劳动争议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劳动争议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如果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受伤,依法可以申请工伤赔偿,前提是先申请工伤认定。但是工伤认定部门审核不够认真的话,就会导致工伤认定的结果有偏差。那么工伤能认定二次吗?那下面找法网小编就将这个问题为您进行详细地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工伤能认定二次吗

  工伤认定一般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认定不服的既可以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即该省劳动保障厅(局)申请复议,也可以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该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当然,申请人不得同时向该省劳动保障厅(局)和该市人民政府提出复议申请。根据《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的现定,对经办机构核定其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有异议的,可以直接向管理该经办机构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先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经办机构申请复查,对复查决定不服,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工伤能认定二次吗

  二、认定工伤的流程

  1、申请。单位申请: 职工发生伤亡事故后,用人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劳动保障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告,并填报《事故伤害报告表》。同时,应在伤亡事故发生或职业病确认诊之日起30日内填表写并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和首诊病历本、旁证材料、身份证等有关材料。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应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职工或直系亲属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申请认定的,职工或直系亲属可在伤亡事故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一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受理。如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的申请超过一年的期限,或不符合管辖权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如申请材料不全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当场或在7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3、调查。对职工或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发出《工伤认定协查通知书》,要求单位提供相关材料,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如实提供情况和有关证据,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提出相反证据的,视为对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供的证据材料无异议。 如有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据实提供情况和有关证据或证据线索,参保单位有意隐瞒伤亡事故真相,提供虚假证据或数据等材料以及拒绝配合事故调查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各项费用,转由用人单位负担。

  4、认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正式受理之日起60日内做出认定结论,开出《工伤认定结论书》。工伤认定结论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送达用人单位和职工或其直亲属,并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5、其他事项。用人单位或职工(直系亲属)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或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认定为工伤的参保职工,应在医疗期满后,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力鉴定申请,有关费用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处理。

  三、工伤认定需要材料

  (一)用人单位或工会组织申报的

  1、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表(事故发生之日3个工作日内报送)

  2、工伤认定申请表1份(此表及以下材料自事故发生之日起1个月内一同报送)

  3、事故人和单位签订的有效书面劳动合同(原件并复印件)

  4、事故人的身份证或暂住证(原件并复印件)

  5、首次就医病历及诊断书等有关材料(原件并复印件)

  6、工作考勤记录卡(原件并复印件)

  7、企业营业执照(原件并复印件)

  8、事故调查报告

  (二)事故人或直系亲属申报的

  1、工伤认定申请表1式2份

  2、事故人和单位签订的有效书面劳动合同,或单位有效工作证、单位签章工资表、单位签章的从事本职工作证明等(原件并复印件)

  3、事故人的身份证或暂住证(原件并复印件)

  4、首次就医病历及诊断书等有关材料(原件并复印件)

  5、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照片等有关证据

  6、事故发生详细经过

  7、单位、企业法人注册登记资料(可到工商部门查询)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工伤能认定二次吗等相关法律知识。员工受了工伤想要申请工伤赔偿的话,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当事人对初次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复议。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劳动争议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1594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劳动争议法律师团,我在劳动争议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