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收养后又生育算二胎吗?

2021-06-08 13:14
找法网官方整理
收养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收养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民法典》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纳入到了婚姻家庭编中,不仅明确了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也对收养的具体规定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那收养后又生育算二胎吗?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收养后又生育算二胎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收养后又生育算二胎吗?

  在自己收养了孩子之后,一般情况是可以生二胎的,但是还是要看自己满不满足生二胎的条件,不是说自己生第二个孩子就一定可以,建议到当地的计生办去询问一下。《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中有规定: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可以再生育,适用二胎生育条例。《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也有规定:婚前双方均未生育过子女,婚后经本市二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患有不孕症的夫妻,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后怀孕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一个子女。法律依据《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三条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一)一方婚前未生育过子女,一方婚前已生育过一个子女,且双方婚后共同生育一个子女的;(二)双方婚前合计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且没有共同生育子女的;(三)双方婚前均未生育过子女,婚后共同生育了两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经区、县或者市病残儿医学鉴定机构鉴定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除前款规定的条件外,因特殊情况可以再生育的条件,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收养后又生育算二胎吗?

  二、事实收养关系如何认定?

  所谓事实收养,是指未办理一定的法律手续,而具有收养的实质内容所形成的收养关系,事实收养时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具体来讲,事实收养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以父母相待。具体可以表现为养子女改随养父母的姓氏,相互之间以父母子女相称;养父母对养子女履行抚养、教育义务;有户口簿认识档案等材料。

  (二)长期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是父母子女之间最基本的相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父母子女之间的主要权利义务。如果养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等特殊原因将养子女寄养至他人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也可能成立事实收养。

  (三)实际履行了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照顾、保护、教育、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相互之间的继承等。

  (四)亲友、群众或有关单位的认可。以为收养属于私人事故,涉及家庭内部关系,外人一般不太知晓。但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或收养人所在单位对此一般会比较的了解,可以起到见证作用。

  对于已经年满三十周岁,膝下之后一个或者是没有子女的公民,在确定自己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之后,是可以向福利机构等提出收养请求的。但是提出此请求的时候需要慎重,这是由于收养后,是会影响到自己是否可以生育子女的。

  三、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程序有哪些?

  1、符合《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十八条规定的夫妻,应向双方单位(无工作单位人员应向户口所在地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双方单位初审后分别在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工作单位、村(居)委会在出具证明后,出具证明的记录应存入本人档案。

  2、女方单位计划生育干部持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户口簿、身份证、历次离婚判决书或协议书、《结婚证》、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依法收养子女手续等)到女方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申报。

  3、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收回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发给“再生育一个子女申请审批表”,由申请人按规定填写并经双方单位签署意见、盖章后,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送交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

  4、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讨论通过后,在“再生育一个子女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加盖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公章,并办理生育第二个子女《生育服务证》。

  5、申请人在交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奖励费退回现发放单位后,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将第二个子女《生育服务证》发给申请人,并通知女方户籍所在地居(村)委会。

  6、审批部门应对申请人离婚和结婚证明的编号进行登记或复印留。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收养后又生育算二胎吗的相关内容。收养后不一定可以生育二胎,具体是否可以生育,需要看收养手续是否合法、收养之前是否已经生育了子女。一般来说,只有是在合法收养之前膝下没有子女,在依法办理收养手续之后,才可以生育二胎。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收养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6887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收养法律师团,我在收养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