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陕西:社保同权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作”

2019-03-01 06:26
找法网官方整理
社会保障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社会保障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本报记者李艳进入5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全省各地:从今年7月1日起,陕西省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到2012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本报记者 李 艳  进入5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全省各地:从今年7月1日起,陕西省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到2012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这一目标,比全国提前了四年。

  “过去,在社保方面,城乡的起点不公平,制度不统一,而此次出台的《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意见》,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人同权,权益平等,可以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作"。”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张永春激动地说。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可以说,这是我省继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新农保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后,保障民生上的又一大事、喜事。

  实现了制度的“从无到有”

  目前,我省农业人口为2643万人,应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982万人。城镇人口1078万人,应参加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28万人。

  2009年10月,我省制定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7月,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随着此次《意见》的出台,我省有了统一的、覆盖城乡2100多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现了制度的“从无到有”,实现了城乡居民的权益平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镇企业职工、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城乡居民而言,养老主要通过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等形式实现。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城乡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市场变化和劳动者知识、能力和生产、销售信息的影响,使家庭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依靠家庭养老的风险加大;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城乡家庭结构逐步向4-2-1结构过渡,中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在不断加重。三是我国劳动力的市场化和用工制度改革,使得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留守农村的老人养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险为基础、家庭养老等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建立起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按照《意见》,目前,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组成。列入国家试点的县区,由中央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未列入国家试点县区的,符合领取条件人员基础养老金暂由省和市县财政按每人每月55元标准各承担50%。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制度建立起了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仅靠城乡居民自己缴费,根本无法实现老有所养。”宝鸡市人社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副处长吴耀秦深有感触地说。

  原来,之所以要建立公共财政正常投入机制,是基于我省曾推行的“老农保”试点停滞不前的经验教训。

  199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政策和要求,我省在97个县(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对象主要是18至60周岁的农业人口,资金筹集方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

  吴耀秦说,看似有三种资金筹集方式,其实,基本上是由农民个人负担。比方说,一名59岁的农村老人,按当时政策月缴费2元,那么,一年后,他到达领取养老金年龄后,个人账户积累额只有不到30元,这样算下来,他一个月只能领几毛钱,根本解决不了养老问题。

  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省“老农保”参保人数仅为82.97万人,参保农民到期每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只有5元左右。

  此次《意见》中,将公共财政投入作为养老补贴,凸显了政府在推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我省GDP总量进入了全国“万亿GDP俱乐部”。因此,经财政部门测算,我省的经济水平完全可以承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后的财政补贴部分。

  低水平起步符合省情

  《意见》中,确定的缴费标准都不高,个人缴费档次分为每年100元至1500元11个档次,低于其他社会保险的相应标准。

  从基础养老金的水平看,也不高。如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原则上按100元/月标准确定,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最低只有55元/月。

  宝鸡市宝成社区居民、64岁的代淑芳说,去年9月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后,自己每月可领80元养老金。尽管这对她的老年生活多了一份保障,但在城市,80元的养老金确实有点低。

  对此,西安社科院张永春表示,客观地说,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同企业、事业单位的相比,差距还很大。但作为一个制度来说,首先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其次,才是“从少到多”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实行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一揽子的优厚社会保障的话,以目前我省的财力而言,还无法负担。同时,过于宽松的社会保障福利政策,也会造成一些人产生制度上的投机,容易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他也希望,在城镇企业职工连续7年、每年都以10%的增幅涨工资的同时,最好在城乡居民养老待遇上,也能实现和物价联动、和财政联动的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差距,在城乡营造起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社会保障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473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社会保障法律师团,我在社会保障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