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漏电保护开关

2019-01-19 08: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安全生产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安全生产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1.安装漏电保护开关的目的电器设备的偶然漏电事故,将会给国家、企业、家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用电设备上安装漏电保护开关,其目的就是为了不发生触电伤亡事故,保护

1.安装漏电保护开关的目的

电器设备的偶然漏电事故,将会给国家、企业、家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用电设备上安装漏电保护开关,其目的就是为了不发生触电伤亡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漏电保护开关是一种新型保护电器。在建筑施工现场,所有施工用电设备都必须在漏电保护开关的保护范围内。安装漏电保护开关是安全用电、防止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及防止设备漏电起电气火灾事故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线路比较零乱,电气设备经常移动,手持电动工具使用种类多;施工现场场地潮湿,钢筋、模板等金属导电物随处可见,电气设备漏电、导线破损的现象经常发生。为了安全用电,防止触电伤亡事故,在用电设备上加装漏电保护开关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

2.漏电保护开关的种类

种类:

漏电保护开关是一种在人体发生触电时或设备绝缘损坏发生漏电时,能迅速自动地切断电源,以保障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的保护装置。漏电保护开关按反馈讯号可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电流型又可分为零序电流型和泄漏电流型。目前施工现场使用的漏电保护装置均为零序电流型漏电保护开关。

主要参数选择:

(1)动作电流,可分为三个区域:

高灵敏度:5—30mA;

中灵敏度:50—1000mA;

低灵敏度:1000mA以上。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的不同,适当选择动作电流。为避免误动作,保护装置的不动作电流一般不大于动作电流的1/2。

(2)动作时间:

快速型:不超过0.1s;

定时限型:不超过0.1~2s;

在使用中根据工作环境选择动作时间,但是一般漏电的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的乘积,不应超过30mA/s(毫安/秒)。

3.漏电保护开关的接线方法

按接线方法可分为三种(见图2-8-1):

1.单项双极(220V);

2.三项三极(380V);

3.三项四极(380/220V)。

图中:A,B,C为相线,N为工作零线,PE为保护零线,D为电动机,H为照明灯。

正视漏电开关,其上端为电源侧,下端为负荷侧。上端的零线为保护零线,下端的零线为工作零线。

漏电保护开失必须按出厂说明书的要求正确接线,否则,接线错误,漏电保护开关就无法正常供电或达不到漏电保护的作用。

国家在漏电保护开关的使用规程中就明确规定:“低压电网中使用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变压器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或经过低阻抗接地。”“在使用电流动作型漏电保护器之后的低压电网中,不得出现有重复接地。”使用规程中还强调指出:“必须保证零线对地要有良好的绝缘。”也就是说,应将中型线和保护接地线严格分开。国家对接零保护系统规定:“电源进线处必须作重复接地,安装漏电保护器后,在负载侧不应再做重复接地,保持原有接零保护系统不变。”

以上这些规定是漏电保护开关正确接线的理论根据。同时,国家提出了安装漏电保护开关必须严格实行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的技术要求。

在建筑施工现场,为了正确使用漏电开关,在中性点接地的供电系统中,N线(工作零线)与PE线(保护零线)都与中性点连通,从现场总配电箱零线端子板下端开始分开,采用三相五线制形式输送给分配电箱(TN-S系统)

4.漏电保护开关的安装

漏电保护开关安装前应搞清楚被保护设备是单相设备还是三相设备,漏电保护开关的相数应与被保护设备相数相匹配。不论是接零(TN)保护系统,还是接地(TT)保护系统,下列场所的用电设备都应安装漏电保护开关:

1)属于I、II类的手持电动工具;

2)建筑施工工地(包括市政工程施工工地)的电器施工机具和暂设用电的电器设备;

3)处在潮湿场所的电器设备,如食堂操作间、锅炉房、浴室、洗衣间、地下设备等场所的电器设备;

4)工作场所使用的家用电器。

漏电保护开关安装前,应检查其额定电压、额定工作电流、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等是否符合所需设备的要求。施工现场的漏电保护开关必须采用两极漏电保护:在总配电箱、分配电箱上安装的漏电保护开关的漏电工作电流应为50~100mA,起到保护该段线路的作用;在开关箱上安装的漏电保护开关的漏电动作电流应为30mA以下,起到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漏电保护开关不得随意拆卸和调换零件,以免改变原有技术参数。漏电保护开关应经常检查试验,发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查明原因,消除隐患。

安全生产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9045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安全生产法律师团,我在安全生产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