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托运人多吃“哑巴亏”

2019-10-21 14: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合同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合同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不久前,夏先生委托某货物运输有限公司托运一批服装到外省一厂家,厂家收到货后告知他,收到的货物比约定的少了48套服装,造成损失2900多元。夏先生找到该货运公司理论,可该货运公司却以夏先生无法证明自己托运货物的价值及丢失的数量为由,只愿按托运单上的规定,给

      不久前,夏先生委托某货物运输有限公司托运一批服装到外省一厂家,厂家收到货后告知他,收到的货物比约定的少了48套服装,造成损失2900多元。夏先生找到该货运公司理论,可该货运公司却以“夏先生无法证明自己托运货物的价值及丢失的数量”为由,只愿按托运单上的规定,给予5倍的运费赔偿。

      记者调查采访发现,类似事件在生活中时常发生,像夏先生这样的当事人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这些物流、运输合同纠纷案件来看,特点就是案件标的小,诉讼当事人相对简单,但托运人往往面临维权难的尴尬现实。

      托运人无法证明货物价值 索赔吃“哑巴亏”

      夏先生称,货物丢失后,他无法证明自己托运货物的价值。记者在夏先生的托运单上看到,托运的货物为两包服装,没有具体的数量和型号,也未注明货物的实际价值。据调查得知,大部分托运单上都有限制承运人赔偿责任的格式条款,如要求托运人声明价值,未声明价值的只赔偿运费的3倍等等;即使法院能够认定托运单上有关限制赔偿责任的格式条款不合理,托运人也难以得到索赔,关键是许多托运人无法证明自己托运货物的价值,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托运单写得过于简单,未注明货物的名称、数量、型号等,如果未声明价值,对当事人索赔来说就失去了凭据。

      托运行业准入不规范 门槛低留下隐患

      托运人索赔难与目前托运市场上一些货运公司良莠不齐有很大的关系。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托运部规模小、诚信度低,运送货物的总价值通常比托运部的总资产还要高。

      据某公路运输管理处货运管理部门介绍,目前成立一家个人物流运输公司,须符合站场的有关条件,并在银行预存5万元资金,再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但有一些托运部挂着“信息部”的幌子从事货物运输,只需在工商部门注册即可,门槛相对较低。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托运部的硬件设备十分简陋,一间店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加上贴在墙上的一些物流信息等,就是一家从事物流运输的托运部的全部家当了。这些货运部和货运公司的资质良莠不齐,有的是企业法人,有的是私营企业,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托运部为了争客源、拉生意,往往对外宣称自己是某货运公司,但实际上这些托运部和货运公司都不能从事物流运输,只能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某工商分局的负责人说,今年上半年,他们接到多起类似投诉,由于目前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托运单,也没有一个可供操作的相关规定,只能采取协调解决的办法处理投诉。

      货运公司代收货款暗藏巨大风险

      由于物流行业竞争激烈,所有的托运部都会应托运人的要求,为其提供代收货款的服务。这一服务的推出实现了货到付款,大大方便了交易双方,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承运人将收到的货款占为己有或故意拖延交付货款的时间;有的承运人虽收到货款,却因遭遇抢劫、盗窃等事件而无法将收到的货款交给托运人。

      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法官也持不同意见。有的法官认为应适用运输合同,因为代收货款的约定是运输合同的附属,承运人应当按照运输合同,严格责任归责原则承担全部违约责任;有的法官认为,代收货款的约定与运输合同有关条款的约定不同,代收货款实际上是一种无偿的委托合同,如果承运人并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就不应由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不管是适用何种合同关系,无形中就加大了承运人的风险,将交易安全的风险转嫁给了承运人,不利于保护承运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又无限扩大了托运人的风险,不利于保护托运人的合法权益。为防止代收贷款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托运人和承运人要签订书面的委托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后经双方签字盖章,并附承运人的身份证号码和联系方式、住址等。

      建议尽早出台物流管理规范细则

      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出台物流管理规范细则,特别是要对从事货运的公司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同时,明确一个部门负责监管或者牵头管理,并对货物的保管、运输、发送、赔偿等方面进行具体细化。

      某公路运输管理处货运管理部门称,要提高托运部的“门槛”,特别是要明确规定开托运公司要缴规定金额的保证金,防止出现卷款逃跑的事件发生。

      有法官认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物流、运输合同关系。特别是对待“代收货款”这一新型服务形式,要对其形成一套有效、良性的约束监管机制。并建议法院系统内部应加强对此类案件的判例指导,避免同类型案件审判标准不统一的现象,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

合同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1293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合同纠纷律师团,我在合同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