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票据业务“异化”蕴含潜在风险

2013-12-04 12: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票据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票据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导读】近几年,票据融资势头迅猛,导致承兑信用过度投放以及银行将持有票据转移表外规避监管等问题越发突出。由于票据融资业务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主要依靠银行,但有些资金却投向了属于限制类的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行业,从而使票据业务风险成为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之一。

  【导读】近几年,票据融资势头迅猛,导致承兑信用过度投放以及银行将持有票据转移表外规避监管等问题越发突出。由于票据融资业务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主要依靠银行,但有些资金却投向了属于限制类的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行业,从而使票据业务风险成为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之一。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规范票据融资,但业内专家认为,票据业务现在依然存在“空转”和异化的问题,防范票据业务风险绝非一朝一夕。

  出表风险仍存

  今年以来,票据业务中的“贴承比”指标一直引人关注。监管部门在年初时曾提醒,商业银行票据“贴承比”从2009年末的53.4%下降到2012年末的21.2%,存在监管套利现象。在这种背景下,5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开始出手整顿票据业务。

  “贴承比”是指银行承兑汇票项下的“票据融资”与“银票承兑”在同一时点两者余额的比率关系,反映的是银行票据贴现出表程度。据票据专家赵慈拉介绍,在贴现贷款不受规模限制的情况下,“贴承比”通常约为50%,所以也可把50%“贴承比”看做是现阶段的刚性贴现需求。

  当贴现占用银行的贷款规模受监管指标约束后,就会产生银行表内的“贴承比”下降、但实际贴现交易并未减少的现象。“也就是说就会产生异化现象,就会寻求出表的途径。”赵慈拉告诉记者。

  根据央行《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三季度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8.9万亿元,按照规律,刚性贴现需求约4.45万亿元,但银行表内的贴现余额为2.1万亿元,这表明依然有2.35万亿元的资金游离在表外。

  “受监管约束的这部分资金转到票据理财,票据理财后来被监管部门叫停后,就转到民间票据市场。贴现和转贴现在银行的统计科目里是一个科目,贴现受影响后,转贴现也会受到影响,即转贴现就转移到回购套做的交易中去。”赵慈拉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被挤出的票据被民间融资市场所承接,民间票据融资市场缺乏正规化的验票、查询、审核、背书等操作制度,票据中介盛行其中,并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不正规操作。而这部分资金流向也难以得到有效监控。“银行往往只能监控到资金的第一转入账户,最终去向无法跟踪。”有专家表示。

  业内专家还认为,银行将持有的票据转移到表外,实质上的风险仍由银行承担,大量此类交易将使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报表所反映的水平,甚至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对银行的健康运行造成危害。

  承兑信用过度投放

  在赵慈拉看来,票据另一种异化问题就是目前承兑保证金正变成商业银行的负债工具。“监管部门一直在鼓励商业银行主动负债,但是现在主动负债的工具很少。”赵慈拉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商业银行现有的主动负债工具包括金融债、次级债、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保险公司大额协议存款和授信项目保证金存款等。“前几种负债工具,银行都没有主动权,相比之下,银行在授信项目保证金存款上是有主动权的,因此其成为商业银行主动扩张、筹资成本相对较低的负债工具。”赵慈拉表示。

  而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追求保证金存款,会提出反向激励机制,导致承兑业务过快发展,授信的风险敞口也随之扩大。目前,部分银行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承兑信用过度投放的情况,而业务量越大,票据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一旦出现违约,就需要银行来承担责任。

  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来银行承兑业务伴随着保证金存款吸收而出现超速发展态势。赵慈拉告诉记者一组数据,2012年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5.0%,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13.3%,而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同比增长达25.4%;同期列入货币供应量M2内的企业存款余额32.7万亿元,具有M1功能但却游离于M2外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高达8.3万亿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承兑保证金的缴纳比例出现大幅上涨,已由之前的30%左右上涨到50%至60%左右。

  赵慈拉表示,现行的银行承兑费率实行央行定价管理,依然按照结算手续费0.05%的比例收取。问题在于,新的服务收费定价还没落地,但是银监会的新资本管理办法已经于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承兑业务是100%风险权重的风险资产业务,大概需要占用1.05%左右经济资本。但是现在的承兑费率只有万分之五,整整相差了1个百分点,那么商业银行只有让企业多交保证金,通过保证金产生的利差来覆盖这个1%的风险损失。”赵慈拉解释称。

  机制需要理顺

  “票据本身是一个标准化的金融工具,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让其健康发展的土壤。”赵慈拉表示,“但现在整个票据业务有关机制没有理顺,所以才造成了异化问题。”

  今年第三季度以来,票据融资下降较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市场化的承兑费率还没实行,但是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造成承兑保证金比例的大幅上升,出票人的成本增加,承兑量就减少了。“现行过低的银行承兑费率定价同时也是‘空转’交易得以存在的因素之一。”赵慈拉补充到。

  此外,按照央行《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由中小微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达到69.1%。这说明,承兑汇票现已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工具,但部分中小企业票据贴现资料不完备,难以通过正常途径到银行办理贴现业务;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票据知识不足,企业又有急于融资的需求,因此到民间贴现。“这也就产生了众多的OTC市场,很难监管。”赵慈拉说。

  在赵慈拉看来,亟须监管部门进行制度性创新,商业银行也需进行业务创新,共同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电子票据市场。

  赵慈拉建议,应尽快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对承兑费率实行覆盖风险的市场定价机制。同时,监管部门对票据业务的监管重点应从操作层面转向风险与资本,对票据市场和票据交易的监管应侧重可测性、可控性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和适当干预。

  “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引入多元化交易主体,且电子商业汇票交易具有监管的透明性,完全具备了创建全国一体化票据市场的基础条件,监管部门应切实推动电子票据发展。”赵慈拉补充称。

票据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8691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票据法律师团,我在票据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