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征收林地每种树木的补偿有什么标准

2020-09-25 07:2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土地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土地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依法承包的土地,除了耕种农作物外,承包人也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林木,从而获得承包收益,不同的林木类型,它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那么征收林地每种树木补偿有什么标准?下面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一、征地果树补偿有什么标准?

  政府在进行土地征地时需要给补偿款,包括耕地的补偿,果林的补偿等,不同的土地类型,补偿标准不一样。以下的仅供参考具体标准请咨询当地林业部门或国土资源部门。

征收林地每种树木的补偿有什么标准

  1、苹果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5-9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90-21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210-1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00元。

  2、梨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5-45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45-144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144-1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00元。

  3、桃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5-45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45-144元;

  盛果期(9-20年)平均每株补偿144-36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80元。

  4、葡萄树

  培育期(1-2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3-5年)平均每株补偿10-90元;

  盛果期(6-11年)平均每株补偿90-18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80元。

  5、枣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10-80元;

  盛果期(9-30年)平均每株补偿80-65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320元。

  6、板栗

  培育期(1-4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5-7年)平均每株补偿10-18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180-9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450元。

  7、杂果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4-10年)平均每株补偿10-30元;

  盛果期(11-25年)平均每株补偿30-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40元。

  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征收补偿价格不同,被征地农民可以在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查询政府征地文件。

  二、果树地动迁补偿原则是什么?

  1、高速公路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先导性产业,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性规定基础上,对高速公路建设实行政策倾斜。

  2、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省交通厅全面负责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征地工作的组织实施,沿线各市政府负责动迁工作的组织实施,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积极做好配合工作。省交通厅与省国土资源厅签订征地补投资协议,与工程沿线各市政府签订动迁补偿投资协议。

  3、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建设项目用地(包括铁路、军事、林地等)的预审、报批、征地实施、占补平衡造地、施工期间服务、补充扩大征地、办理土地使用证 以及涉及征地的协调服务工作。征地补偿要严格执行实施本方案所定标准,并足额及时补偿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4、各市政府负责地上地下附着物的动迁、地方协调等项工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在动迁投资范围内可细化补偿标准,合理调剂使用资金。

  5、凡由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收取的费用原则上减免。涉及国有资产的电力、电信、铁路、水利、管道及军用设施等构造物的动迁,按成本价给予适当补偿。

  三、林地征收补偿都有哪几项

  林地征收补偿费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补偿费

  2、安置补助费

  3、林木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上述三项都是直接补贴给该林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

  此外,征收部门还应缴纳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专门用来恢复因征地而减少的林地植被面积。此项费用要交给当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

  以上找法网小编针对征收林地每种树木的补偿有什么标准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的解答,征收林地的时候,每种树、每个生长阶段补偿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补偿的标准,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和政府发生冲突,因为各地关于标准的规定是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的。如有问题,欢迎到找法网进行法律咨询。

土地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7493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土地律师团,我在土地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