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株政发〔2006〕14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6-06-15

施行日期:2006-06-15

时效性:已失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和直属机构,各企事业单位:

《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

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抉择期。为大力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株洲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科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居全省前列,科技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57项,获得资金支持1.6亿元,其中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2项,获得资金支持4300万元。“十五”期间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105项,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7项。申请专利3172项,其中发明专利543项;批准专利1980项,其中发明专利404项。时代集团参与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电动汽车专项,承担了5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在机车电子控制与网络、变流、安全监控、电机、功率半导体器件、橡胶弹性减震元件等六大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市首批电动公交车投入试运营,为电动汽车商业化定型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我市61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是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城市轨道牵引设备交流传动与控制系统国产化研究开发及生产基地,铁道部检验中心牵引电气检验站(国家级)的挂靠单位。株洲电力机车厂“轨道电力牵引技术中心”在全省7家和铁道部5家所属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中均居首位。时代新材是全国唯一一家弹性元件减振降噪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

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我市技术贸易总额达到9.19亿元,通过技术市场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1998项。初步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专利服务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面积达8.6万m2,累计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轨道交通专利信息库、科技专家库、“科技超市”等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县(市、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醴陵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省区域科技产业工程试点市、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试点市;攸县被列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省科技信息“户”联网试点县;石峰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2.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5年,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亿元,年均增长17.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3%,高新技术产业对GDP贡献率达1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47家,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9家(附表)。

株洲市“十五”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2001〖〗2002〖〗2003〖〗2004〖〗200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101.2〖〗131.9〖〗145.7〖〗174.3〖〗22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

工业增加值比重(%)〖〗49.14〖〗48.5〖〗50.45〖〗48.21〖〗51.3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9.8〖〗11.3〖〗11.9〖〗12〖〗11数据来源:株洲市统计年鉴

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中,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2005年四大优势领域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0.4亿元,占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3.14%.

株洲高新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6亿元,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0.4%提高到18.38%.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3亿元,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9家。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区域分布格局。

3.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制造业信息化取得重大成果。2002年我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城市。三年来,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企业信息化投入2亿多元,培育省市两级示范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企业1家,中介服务机构3家,示范企业数在全省名列第一。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对我市制造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初步测算,近两年来,通过验收的示范企业累计新增产值29.9亿元,平均缩短设计周期30%,降低库存34%.

企业技术改造卓有成效。2002~2005年,我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4.41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110个。华银火电的二期工程、智成化工的5万吨双氧水工程、株化集团的10万吨PVC扩改工程、4万吨离子膜制碱工程和2万吨钛白粉工程、电力机车厂的城轨车、株冶的铅烟气制酸等重点技改项目当年投资额都超过2亿元。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6.6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67.1亿元。

尽管我市科技发展迅速,成绩很大,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2004年我市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76%.R&D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和金融机构投入严重不足,企业投入占90%以上。科技三项经费与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84%.

二是科技人力资源不足。2004年我市科技活动人员为29.2人/万人,处于较低的水平。“十五”期间我市科技人员人数逐年减少,尤其是R&D活动人员数减少了近50%.

三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尚不明显。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品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0%.万元GDP能耗、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率和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在全省排位靠后。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比重不到1/3,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二)发展环境

1.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因此,自主创新不仅是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鉴于此,我市要实现“产业兴市”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突破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我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区位和交通优势的经济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通道型”集散功能转变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和科技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为我市信息技术及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市的产业发展特点决定了科技发展的方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但经济规模偏小,要实现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市场占有率优势转化为经济总量优势,必须培育新的增长点,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这就要求“十一五”科技发展必须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的战略调整进行部署。

中部崛起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争取产业、项目布局的支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市必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科技进步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传统工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保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产业化体系,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自主创新是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摆在自主创新的重要位置,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通过高位嫁接,实现技术的再创新;二是加强集成创新,通过项目带动,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的集成效应;三是关注原始创新,在优势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

??重点突破是我市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化工、陶瓷、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务求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优势产业的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支撑发展是我市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进步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科技发展必须根据我市现实需求进行部署,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引领未来是我市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超前部署重大科技发展项目,大力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及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引导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具体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完善优势产业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机构布局;在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陶瓷新材料、化工、农产品加工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争取达到25万人。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0亿元,年均增长2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建成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株洲高新区技术创新指标排位前进3-5位。

科技投入显著增长。形成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风险投资参与、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投融资体系,使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

科技创新条件明显改善。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培育3-5家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主要领域

围绕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确定一批主要技术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筛选出一批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引导全社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一)农业领域

1.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重点开展超级稻,高档、高产、高抗优质稻新品种选育,无公害早熟茄果类(大蒜、荞头、茄子等)蔬菜示范育种;优质、高产、无公害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珍稀名贵花卉或地方特色花卉的快速繁殖、工厂化高效农业的种苗和成套技术等领域的技术攻关。

2.优良畜禽水产繁育与养殖技术。重点开展牲猪、黄牛和麻鸭等畜牧水产品种改良研究;无公害牲猪、奶牛、水产等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动物疾病防治与检测技术的攻关。

3.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重点开展稻米、传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菜籽油、茶籽油和饼粕精加工技术研究;大蒜、辣椒、食用笋、荞头等传统优势蔬菜产品深加工技术,竹木资源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的研究。

4.农用工业技术。重点开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的关键机具;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肥素溶解、释放的造粒技术,缓释肥料、新型有机复合肥及生物肥;新型农膜、绿色饲料及添加剂生产技术等。

(二)新材料领域

1.硬质材料深加工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低成本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高性能、多功能硬质合金制品(可转位高档刀具、钻头、金刚石锯片、绳锯等)研制与产业化研究;硬质材料表面涂层技术及应用研究;超细晶粒硬质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2.高纯金属材料技术。重点开展环保型铅基稀土合金、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高纯超细氧化铝、钽铌深加工、钨钼制品、钨铜和钨铜梯度材料、钨粉及碳化钨粉、ITO靶材及废靶回收研究等。

3.陶瓷材料技术。重点开展高性能化工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陶瓷、杀菌陶瓷、其它功能陶瓷、陶瓷纤维研制等工程陶瓷材料产业化技术开发研究;工艺陶瓷、美术陶瓷等日用陶瓷制品提质增值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陶瓷原料标准化研究,提高陶瓷原料品质;开展陶瓷窑炉改造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4.化工新材料技术。重点开展系列高浓度复混肥、专用肥技术,大型合成氨高效节能新型催化工艺成套技术,合成氨低水碳比变换催化成套工艺技术,纳米钛白粉及高档涂料、橡胶/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技术,PVC特种树脂技术开发及PVC产品链延伸的相关技术,ODS替代品工业化技术开发等。

(三)先进制造领域

1.轨道交通装备制备技术。重点开展200-500km/h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产品的研制开发。主要研究:机车车辆关键部件及集成技术,高速机车车辆交流传动及车载网络控制诊断系统技术转化与国产化平台,通用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客车的模块化通信与控制系统平台,电动车组辅助系统及供电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高压大电流半导体元件,高速列车车体密封技术、车体材料与结构轻量化等技术。

2.城市轻轨车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城市轨道车辆关键部件及集成技术,牵引传动及车载网络控制诊断系统,自动控制(ATC)系统,车体密封技术、车体材料与结构轻量化以及降噪技术,新型城市轨道机车车辆地面供电系统等。

3.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重点开发系列化驱动电机及控制模块开发技术、高效率发动机燃烧技术、低污染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面向混合动力系统的内燃机电控软件、内燃机机电能量耦合控制技术、能量系统控制与管理技术、动力总成系统性能测试平台,整车集成与综合控制技术、能量回收系统技术、电动车基础设施标准示范与评价技术等。

4.城市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技术。重点开发磁浮列车系统设计与总体集成技术,磁浮列车悬浮导向控制技术,磁浮列车转向架系统设计与解耦技术,车辆交流传动控制技术,基于交叉感应回线磁浮列车测速与相对定位技术,磁浮列车绝对定位技术、车地耦合通信技术、运行控制技术、车载控制和诊断网络系统技术等。

(四)电子信息领域

1.软件技术。重点开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系统集成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电子政务、金融、财税、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应用软件。

2.现代物流技术。重点开展射频标识和基于IPV6的实用互联网应用技术,“可视化”供应链体系,集信息服务、电子交易、电子支付和电子政务于一体的、互动的协同商务模式的支持技术。

(五)生物医药领域

1.现代中药技术。重点研究中药制剂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剂型及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开发技术。

2.化学药开发技术。通过“仿创结合”,发展氯波必利、吉非罗齐等产品,实现一批“短、平、快”化学新药推向市场。

(六)社会发展领域

1.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技术。重点开发铅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节能降耗与余热循环利用技术。支持烟煤脱硫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开发,大中型锅炉用“烟煤脱硫装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开发桔杆汽化、沼气、生物酒精、生物柴油、淀粉发酵等关键技术,煤的高效利用技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热转换技术与装备等,建立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体系。

3.公共安全技术。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与评价,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猪肉禽肉生产质量关键点控制体系和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社区网络化医疗体系研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保障技术,小煤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

四、科技工程和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和集聚资源,以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专项,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一)科技工程

以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产业创新科技引领工程”、“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和“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等五大工程。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目标:依托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2个国家级和5-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服务平台、3个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3个公益型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我市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建设内容:

(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株硬集团,组建“国家硬质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硬质合金行业的技术创新源头、技术成果中试和孵化基地。

??依托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整合长株潭地区电机、电控和电池三大技术优势,组建“国家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混合动力电池开发平台和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台。

??在株化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湖南省化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国光瓷业集团组建湖南省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唐人神集团组建湖南省肉食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智成化工技术中心、车辆厂技术中心、唐人神技术中心、湘火炬技术中心、株洲齿轮厂技术中心、南方阀门技术中心、广缘科技技术中心等基础上争取再组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服务平台

??在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专利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株洲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信息中心,建成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株洲化工行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实现生产零库存。

??提升株洲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服务功能,形成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基地、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株洲电子元器件交易专业市场,提升我市专业市场的档次,促进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3)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农村科技合作社试点和示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合作社,实行“社团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在“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提升功能,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县市区之间、市县之间、行业技术领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交流。

(4)公益型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

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布局,切实改变科研机构小而散、小而弱的局面,增强公益型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

??组建株洲市农林工程技术研究院。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蔬菜研究所)、市水产研究所、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组建株洲市农林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新品种的选育、栽培、养殖等先进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农畜水产品质量监测和评价,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整合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机构。在市环境保护研究院的基础上,联合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环境监测机构,组建株洲市环境保护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加挂株洲市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中心牌子)。主要从事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以及环境治理与监测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提升株洲市科技信息所(株洲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强化专业化、特色化信息服务功能,重点开展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科技招商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服务、企业信息化服务和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服务。

2.产业创新科技引领工程

目标: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新材料、陶瓷新材料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三个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内容:

(1)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交通装备制造业领域,以株洲电力机车厂、时代集团为主体,大力发展干线轨道交通电力机车、城市轨道电力机车、电动汽车等整车制造产业,带动机车用变流装置、电气控制装置、安全监控装置、橡塑弹性减震元件、电传动系统、自动变速器、汽车发动机等零配件产业的发展。

??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领域,以株硬、株冶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主体,重点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能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实现有色金属材料就地深度加工,提高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的增值能力。

??化工新材料领域,加强下游产品和终端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促进传统化工产业向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原料化工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浓度、复合型、多品种的化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其中间体、PVC特种树脂及PVC深加工产品、ODS替代品、水合肼、金红石钛白粉、高纯软磁用氧化铁、白炭黑等高附加值产品。

??陶瓷新材料领域,重点提升日用陶瓷、突出培育工业陶瓷、大力发展标准陶瓷原料。提升炻瓷、白玉强化瓷、颜色釉高档瓷、环保型硅钙复合一次性餐具等日用陶瓷,促进日用陶瓷朝艺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重点培育电瓷、工程陶瓷等工业陶瓷,带动高温瓷、过滤瓷、耐磨瓷、绝缘瓷、耐腐蚀瓷、生物工程瓷等高技术工业陶瓷开发;大力推进陶瓷原料标准化,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泥釉生产中心。

(2)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领域,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太子奶集团,形成乳酸菌生产基地;以唐人神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传统肉食制品、积极开发休闲肉制品;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积极开发营养大米、保健面条、方便保鲜米粉、米糠油、松脂和油茶籽精深加工产品。

??信息产业领域,以交通装备制造业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新型电子电器、系统网络控制设备、通信产品等产业;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运作、管理模式的融合,加强ASP平台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生物医药领域,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发展生物制药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国内外天然药物需求日益扩大和中成药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中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新的中药剂型。

3.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目标:以专业型科技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建设内容:

??依托株洲高新区,以株洲电力机车厂、时代集团为主体,大力发展干线轨道电力机车、城市轨道电力机车,带动施工设施、供电系统、控制系统等零配件产业发展,建成国家级交通装备制造及零配件产业化基地。

??依托株洲高新区,以株硬集团为主体,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硬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制品和硬质合金工具,建设国内最大的硬质合金产业化基地。

??依托株洲高新区,整合长株潭城市群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以时代集团为主体,发展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推动电动汽车整车的开发,建成省级电动汽车及关键配件部件产业化基地。

??依托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优化醴陵市陶瓷企业布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工程陶瓷,改造提升日用陶瓷,积极培育高技术陶瓷产业,建成省级陶瓷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4.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

目标:建立1-2个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5-7个农村科技特色产业示范乡镇(基地),1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带,推广2-3种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成果快速向农村转移和扩散的长效机制。

建设内容:

??106国道沿线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沿106国道的醴陵、攸县、茶陵、炎陵等区域,重点开发优质水稻、油菜、春玉米、南方早熟梨、优质脐橙、无公害蔬菜(大蒜、荞头、茄子、瓜类、辣椒等),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带;完善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成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经济信息、农村能源与生态建设示范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依托炎陵、茶陵等地,重点开展优质竹林高产栽培、竹木制品和竹木纤维综合开发利用、林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建成省级林业资源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及产业化基地。

5.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

目标:以株冶、智成、株化等企业为主体,开展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取得一批支撑循环经济示范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清水塘地区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形成循环经济示范体系,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科技试验与示范基地。

建设内容: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搞好总量调控,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回收水平,尽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最小化。重点开展再生型替代原料利用技术、清洁生产系统、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与堆场生态恢复、水资源循环利用、烟尘污染控制、节能降耗与余热循环利用、新材料产品生产体系、循环经济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成具有株洲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重大专项

突出我市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围绕五大科技工程,在主要技术攻关领域,凝练和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对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的若干重大专项,取得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成果,突破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十一五”期间,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1.大宗农林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目标:开发出营养大米、保健面粉、休闲食品、竹纤维、松脂和油茶籽精深加工产品等10个左右的新产品。

实施内容:开展稻米、传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深加工技术,菜籽油、茶籽油和饼粕精加工技术,竹林资源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大蒜、辣椒、食用笋、荞头等传统优势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关键技术的攻关及成果转化,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2.主要农产品新品种选育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主要目标:选育10-15个农业新品种,研究和完善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开展示范推广。

实施内容:开展超级稻选育与推广,高档、高产、高抗优质稻新品种选育,无公害早熟茄果类(大蒜、荞头、茄子等)蔬菜示范育种,牲猪、黄牛和麻鸭等品种改良研究,油菜、棉花、水果、茶叶和油茶新品种选育;开展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大面积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区。

3.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制

主要目标:取得电动汽车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建立产业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关键零部件及整车的产业化能力。

实施内容:重点开展高性能动力电池技术、动力电池组管理模块技术,混合动力集成技术、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动力总成系统性能测试平台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推进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实现与整车的配套,实现整车产业化,以关键零部件和整车产业化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建立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基地。

4.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零配件研究

主要目标:突破高速机车车辆、城市轨道车辆及相关材料的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开发水平和制造能力。

实施内容:重点开展300km/h高速铁路及配套设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牵引传动与控制技术,开展120km/hA型城轨车的研制,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化部件和整车研制平台;开展轨道交通装备交流传动及安全装备平台、车体密封技术、车体材料与结构轻量化及降噪集成技术研发。

5.高纯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主要目标:开发出由多晶或单晶组成的99.99~99.99999%超高纯度金属材料,包括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高纯超细氧化铝、钽铌产品深加工、钨钼制品、钨铜和钨铜梯度材料、钨粉及碳化钨粉、ITO靶材等高附加值产品。

实施内容:重点开展高纯金属材料的原辅材料制备技术,高纯金属优势资源加工设备和新工艺等关键技术,冶金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新技术开发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发一批高纯金属材料新产品,打造高纯金属材料产业化基地。

6.硬质合金及制品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主要目标:发挥我市原辅材料和科技人才优势,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硬质合金材料及制品,提高产品档次。

实施内容:重点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硬质合金制品研制与产业化技术,硬质材料表面涂层技术及应用技术,超细晶粒硬质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技术,培育硬质合金材料新的经济增长点。

7.陶瓷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主要目标:积极推进陶瓷原料标准化、重点提升日用陶瓷、突出培育特种陶瓷、电瓷等工业陶瓷,解决我市陶瓷材料及应用领域的产品陈旧、附加值低等问题,实现陶瓷产业的升级。

实施内容:重点开发成型新工艺与新技术,新型化工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陶瓷、杀菌陶瓷、其它功能陶瓷、陶瓷纤维等高性能陶瓷材料的制备技术,陶瓷制备新工艺研究与应用技术,陶瓷原料标准化技术以及天燃气窑炉改造技术等。

8.循环经济与环保技术产业化开发

主要目标:建立有色金属及化工新材料开发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形成循环经济示范体系。

实施内容:开发再生型替代原料利用技术、清洁生产系统、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与堆场生态恢复、水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节能降耗与余热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等。开展烟煤脱硫装置的系列化研制开发,重点支持大中型锅炉用“烟煤脱硫装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9.现代物流关键技术开发

主要目标:围绕我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通过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技术支撑体系。

实施内容:开发人机协同物流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现代物流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RFID技术及其在物流装备与物流服务管理的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现代物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等。

10.新能源与节能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主要目标:研制稳定、高产生物柴油制备新工艺、技术装备及工程示范;实现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电转换晶体硅材料)、风能以及节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化发展。

实施内容:开展桔杆汽化、沼气、生物酒精、生物柴油、淀粉发酵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太阳能、风能装备制造技术,高效直接燃烧设备制造技术等;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出台《株洲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在充分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的同时,重点完善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政策,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发展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的政策,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政策,以及促进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政策。

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建设,完善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机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到位、科技政策到位。

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建立网络化、立体化的科普宣传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学技术,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加强科普基地和科普场馆的建设,建立科普激励机制。

(二)建立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大型仪器设备、中试基地、实验测试平台等科研装备在我市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通过政府补助、奖励和科技项目倾斜等激励措施,形成全社会共享机制。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我市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其面向我市自主创新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和省级重大专项。

(三)建立稳定增长、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大幅度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大于一般性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设立“株洲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株洲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科技孵化器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社会投资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公司,解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环节中的中试资金短缺问题;积极推动银企合作、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金融市场直接融资。

(四)建立区域科技合作的有效机制

建立泛珠三角合作、中部崛起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我市区位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与沿海产业优势、中西部地区资源和市场优势、长株潭科技优势对接,形成我市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源、项目源和原材料供给、能源输入基地以及产品输出市场。

实施“市校科技合作专项行动”,建立我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更加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引导技术成果在我市实现转化、科技人才来我市创业,实现科技招商引资和引智的目的。

转变招商引资思路,实现传统的项目招商和政策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优势科技资源招商、优势项目资源招商转变,推进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招商。

(五)实施人才、知识产权、标准和名牌战略

实施人才强科战略。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设立“株洲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引进专项资金”,用于加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引进和培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建立股票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国有科研机构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积极性。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鼓励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原始创新活动,每年划出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申报专利的补助和奖励力度,加强专利申报以及开发利用的管理和服务。

实施标准战略。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我国技术标准的制定,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两个优势领域的企业技术标准建设,通过企业技术标准建设,建立重大成果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

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株洲”发展规划,设立“名牌株洲”发展基金,对获得名牌产品或商标、国家新产品或免检产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名牌企业给予奖励;大力引进和扶持名牌企业,借助名牌优势实现集约经营;加强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为企业创造名牌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六、规划的实施

(一)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

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市科技工作领导协调决策机制,加强科技与财政、发展改革、税务以及各产业主管部门的协调,树立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引领意识,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活动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二)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管理决策咨询机制,强化科技计划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支持能力;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政府科技投入经费大部分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调配和管理,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对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专项实施立项评估、过程监理和绩效后评价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评价和奖励制度,扩大科技创新奖励范围,增大奖励力度。

(三)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的保障体系

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在经济分析、技术预见和定期评估基础上,对《规划纲要》实施必要的、及时的调整,切实保障《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

建立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的衔接机制。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实现计划与规划的同步和统一,形成计划对规划的有力支撑体系。主题词:科技规划通知

株洲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3~15分钟,获得律师专业解答!
在线咨询律师
当前律师在线
今日律师解答
找法网 > 法律法规 >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