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苹果皮520,悲剧之后如何收场

2019-04-04 06: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知识产权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知识产权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2010年7月中旬,国内网站上的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的强烈反响,其内容是将苹果的iPodtouch装入一个背壳后实现了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的功能,这个能让iPodtouch脱胎换骨的背壳就叫作苹果皮520。这个产品让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苹果粉丝着实兴奋了一把,毕竟2000的成本就能实

  2010年7月中旬,国内网站上的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的强烈反响,其内容是将苹果的iPod touch装入一个背壳后实现了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的功能,这个能让iPod touch脱胎换骨的背壳就叫作苹果皮520。

  这个产品让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苹果粉丝着实兴奋了一把,毕竟¥2000的成本就能实现通讯功能,其组合不亚于¥4000+的iPhone。

  7月底,苹果皮520出现在国内某购物网站上,然而只能够预订,没有现货销售。

  在经历两个月的漫长等待,以及网络上无尽的流言和炒作,甚至媒体和专家都开始讨论该产品是否涉及侵权等事情之后,突然爆出一条新闻,苹果最近申请的多项美国专利之中包括一款可以让苹果iPod Touch、iPhone等设备接入移动网络的硬件专利,该专利是在2010年一季度提交申请的,并于近日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公示。这项美国专利编号为20100234051,发明人为保罗·霍尔登(Paul Holden)、罗伯特·博彻斯(Robert Borchers)、耶西·多罗盖斯克(Jesse Dorogusker)、艾米丽·舒伯特(Emily Schubert)、斯蒂芬·奇克(Stephen Chick),专利中包含让touch实现通话等功能,其中还包含了双网双待的功能。

  很明显,苹果的上述专利仅仅是用于专利的防守策略,用以扼杀类似苹果皮520这样企图将iPod touch用于通话和发短信的发明。

  然而到那时为止,苹果皮520仍然仅存在于发明者的实验室和网民的传闻中(当然,后来苹果皮520的上市、及对于该产品的恶评都是后话)。有美国公司将其向美国联通通讯委员会FCC递交了苹果皮520的测试申请,截止到目前,尚未通过FCC的相关检测。

  苹果皮520这出戏最后如何收场?肯定不会像其发明者潘氏兄弟设想的那样,产品大量上市,果粉疯狂抢购,公司一夜暴富。这种“深圳梦”是不可能实现的了,且不说苹果皮520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实用性,软件硬件都没有达到承诺的可用性;光是苹果抢先得到专利这项,就注定了苹果皮520的悲剧。

  美国专利与中国专利不是独立的吗?大不了苹果皮520只在中国卖好了。

  确实,两国专利是相互独立的。但是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苹果公司作为美国的法人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也就是说,在苹果向美国首次递交该专利申请之日的12个月内,向中国政府递交相同专利申请是具有优先权的。就算潘氏兄弟趁苹果目前为止未向中国递交专利申请而抢先一步申请,最后也无法得到这个专利。

  可想而知,一旦苹果在美国举起了知识产权的大棍,苹果皮520势必烟消云散。

  苹果皮520还能做什么?

  假如潘氏兄弟能够证明其发明在苹果向美国政府递交专利申请之日前产生,那么1、他们可以尝试依据美国专利法的“先发明”原则向美递交专利申请,同时也准备向我国专利部门递交申请;或者2、他们可以主张苹果的相关专利丧失新颖性,从而为自己的产品的上市提供法律保障;或者3、在苹果取得我国国内的专利权后主张自己为先用权人,根据我国专利法,先用权人的制造、使用等实施行为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但如果潘氏兄弟无法证明以上事实,那么,还是趁目前这机会多卖几个算几个吧,捞回成本研发其他产品去。

  从这一整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国外大公司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有产品,必然有专利围绕,甚至不惜专门申请一批专利来做专利防守,以保障自己各个产品的营销不受影响。

  而反观国内的企业,浮躁心理严重。产品还未成型,炒作先行,自以为这叫“饥渴营销”想为将来的销量打基础,却不知道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到最后产品没有做好,专利也被人抢走,净赚了吆喝,以及网友的如潮恶评。

  转载自晴的一天

知识产权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0802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知识产权律师团,我在知识产权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