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为寻找他人而挟持儿童构成非法拘禁罪吗?

2015-07-02 09: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为让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温某将两个侄子(未成年)带上山拘禁两天。温某的行为构成何罪?拐骗儿童罪,绑架罪还是非法拘禁罪?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

  基本案情:

  被告人温某之妻因家庭琐事与温某闹矛盾后外出务工,温某打电话要求其回家遭拒绝。2012年12月16日上午,温某为要挟其妻回家,临时起意将其妻子的两个侄子(均未满十四周岁)骗出带至一山上,直至同年12月18日得知其妻正在回家的路上后才将两被害人送下山,并在下山途中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在此期间,温某购买了食物,以殴打相威胁要求两被害人别闹,同时向其妻提出只有她马上回家,才将两被害人送回的要求。案发后,被害人父母出具谅解书,要求对温某从轻处罚或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议焦点是:原审被告人温某为了要求其妻子回家而以其妻子的侄子作为人质相要挟的行为构成何罪?对此存在以下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温某以欺骗的手段,使不满14周岁的两名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致使其监护人不能继续对其行使监护权,温某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温某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其行为构成绑架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温某为解决婚姻家庭矛盾,以挟持人质相要挟,非法剥夺了他人人身自由,其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案例分析:

  笔者赞同第三种意见,主要理由是:

  1.温某的行为不构成拐骗儿童罪。拐骗儿童罪,是指以欺骗,引诱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满十四周岁的男,女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致使监护人不能继续对该未成年人行使监护权。非法拘禁罪是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该罪与非法拘禁罪在客观方面均可表现为非法剥夺儿童的人身自由的行为,但两罪的主要区分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同:拐骗儿童罪中,行为人追求的目的是为了收养儿童,或是供自己使唤、奴役,而本案中,原审被告人温某剥夺儿童人身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以此要挟其妻子回家,并无拐骗儿童之意,故温某的行为不构成拐骗儿童罪。

  2.温某的行为不构成绑架罪。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其他不法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绑架罪的行为人往往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劫持或控制他人。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在客观方面有着部分相似的构成要件,即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等人身权利,其亲属或他人也会感到忧虑、担心,但两者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一是犯罪客观方面有些不同。虽然两罪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但在行为的暴力程度上明显有差别,绑架罪的暴力程度远大于非法拘禁罪。二是犯罪客体上不同,非法拘禁罪主要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权等人身权利,而绑架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即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权等人身权利,同时也侵犯了公私的财产权或国家的某项权利(如司法权、政治权利等)。三是犯罪的主观目的不同。绑架罪中行为人主观目的是为了索取他人财物或谋求其他不法利益(如逃避追捕、要求司法机关释放罪犯等),而非法拘禁罪的主观目的是出于解决某种民事纠纷,包括婚姻家庭矛盾和经济纠纷,常见的如追讨合法工资或法律未予保护的赌债、高利贷等,法律并未规定追求这些纠纷或矛盾的解决是不法的,而仅认为是法律不予保护的。本案中,温某并未使用严重暴力,且仅侵犯了两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权一种权利,同时其主观目的不是非法索取财物或实现其他不法目的,而是为了解决婚姻家庭纠纷。因此,温某的行为不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不构成绑架罪。

  3.温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2000年7月19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的规定(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本案中,温某在主观上为了解决与其妻子之间的婚姻家庭纠纷,客观上实施了控制被害人并剥夺两被害人人身自由达37个小时的行为,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权,该行为与《解释》所规定的为索取高利贷、赌债而拘禁他人的行为性质相似,符合《解释》的精神,行为本质上也符合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以非法拘禁罪对温某定罪量刑更为适当。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74303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问
什么叫非法拘禁罪,未成年人也构成非法拘禁罪吗
未成年人犯罪遵循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也明确地规定:“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感化、挽救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办理未成人案件中要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要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人员对未成人要坚持攻心为主,象父母对孩子、教师对学生一样,针对其个人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认识到自已行为的危害性。 这一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处理未成人案件中既要注意查清事实,又要及时对未成人进行教育和感化。教育、感化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要受到重视,要正确处理查清事实与教育、感化的关系。查清事实是正确教育的基础,事实不清,就无法以理服人,难以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但也不能专注于事实本身而忽视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则。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感化要注意挖掘犯罪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剖析未成人犯罪的根本动因,对症下药,深入进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认罪伏法,并能正确对待将要面临的刑事处罚和履行。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网 在线
7x24小时在线 平均5分钟响应
继续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