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不知情卖假酒处罚标准

2021-06-08 16:2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假酒这一东西,顾名思义就是假冒伪劣制造出来的酒,一般来说饮用之后是会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国家对此是予以大力处罚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认识。那么下面找法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不知情卖假酒处罚标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一、不知情卖假酒处罚标准

  如果当事人能证据自己是不知情卖假酒就可以免于处罚。但是如果当事人是知情的,就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卖假酒如果构成犯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般处最高两年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最低两年、最高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举证不知情的方法:

  1、证明购买的酒来源是合法的,例如购买的酒是从正规渠道购买的,提供购进单据、发票等。

  2、证明自己也是假酒的受害者,例如证明假酒的包装、性状与真酒十分相似,而自己进货渠道是合法的,是渠道商将假酒卖给自己等。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假酒的,并不是属于故意的行为,所以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销售者也是属于受害者,不知情销售假酒的当事人可以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提供购买渠道的信息,帮助公安机关破案。

 不知情卖假酒处罚标准 

  二、卖假酒怎么处罚

  根据情节的不同,严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假酒商标侵权处罚是怎样的

  对于假酒,工商局可以没收、罚款,严重者判定为侵犯他人商标权产品,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进行处罚:第六十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

  1、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

  2、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3、对五年内实施两次以上商标侵权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

  4、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

  我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以及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商标侵权,大多都是按照商标侵权行为的内容或者类型来确定案件管辖和案件主体的。《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

  (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四)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

  (七)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多多少少也应该知道,如果当事人能证据自己是不知情卖假酒就可以免于处罚。但是如果当事人是知情的,就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有关不知情卖假酒处罚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528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