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诈骗43万最轻判多少年

2021-09-08 09:5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所谓的诈骗罪,指的是一种以非法侵占他人的为目的,以虚构事实,又或者是隐瞒真相为事实,继而占有公私财产,而且数额比较大的行为,在经济社会无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那么,诈骗43万最轻判多少年?下面看看找法网小编介绍吧!

  一、诈骗43万最轻判多少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的规定,一般在七年至八年之间量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如果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这数额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如果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要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此,诈骗43万最轻判8年左右还是可能的,具体要看法院量刑。

诈骗43万最轻判多少年

  二、什么是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诈骗罪增设单位犯罪的法律意义

  诈骗罪增设单位犯罪的实质意义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严重社会危害性、符合诈骗罪客观形态的行为,是否需要追究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一)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诈骗行为具有应受刑法惩罚性

  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刑罚当罚性,取决于二点:一是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能因为其是以单位名义、为了单位利益就能消除其严重社会危害性。从实践看,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已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在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完全具备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条件。其次,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而不是行为人取得利益。就对法益的侵犯来说,单位集体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与单纯自然人实施的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没有质的区别。

  (二)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诈骗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为了单位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虽然单位诈骗的事实的存在,但单位实施了诈骗行为不等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并非一切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是单位犯罪。既然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诈骗罪、故意杀人罪等罪名的主体,因此不能认定类似案件属于单位犯罪,因此也就不能对单位进行刑事处罚。

  以上是一篇关于“诈骗43万最轻判多少年”方面的文章的介绍,主要介绍了诈骗43万最轻判决的量刑,还有诈骗罪的概念以及诈骗罪增设单位犯罪的法律意义。此外,对于诈骗罪纠纷方面的法律问题,可以自行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4253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