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诈骗别人的后果

2021-07-08 15:0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诈骗这种行为对于他人影响是相对比较大的,如果有遇到诈骗行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一些诈骗公司财产或者做出违法的行为,要维护好自己的权益。那么诈骗别人的后果是什么?下面找法网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诈骗别人的后果

  诈骗因犯罪地不同,刑事立案标准也不同,在三千至一万元之间。实施网络诈骗的属于严厉打击对象,会比一般的诈骗案立案标准稍低一些。因各省市对诈骗罪立案量刑标准不同,请再查询犯罪地标准参考。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 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 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诈骗别人的后果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客体

  现实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都能在网络得到体现,就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一般客体而言,自然是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人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应当看到互联网是靠电脑的连接关系而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实际并不存在。这里的网络诈骗犯罪侵犯的是复杂的客体,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是网络上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而其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应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应当指出,利用互联网进行的骗情骗色不属于本罪。

  2、客观方面

  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实施了诈骗行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是本罪行为的两种并列选择形式,只要实施其中一种行为。便可构成本罪。至于采取什么方法虚构事 实或隐瞒真相,法律未作限定。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同样可以构成本罪。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从网络诈骗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大多为14岁至40岁左右的年轻人,并且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是不能认为具有网络知识的人就是特殊的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网络诈骗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本罪。在本罪中,犯罪行为人具有明显的“非要侵占不可”的念头。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并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三、诈骗罪的种类包括哪些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具体种类有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

  以上就是关于诈骗别人的后果的相关介绍,夏天别人对于社会影响是相对比较大的,主要是以非法的行为用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的公私财产的行为,这也是属于违法的。对此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建议可以咨询一下找法网的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5425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