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有哪些

2020-11-18 17:3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国家管理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存款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是有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罚规定的。那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有哪些?请随找法网小编一同阅读下文了解。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有哪些

  根据司法实践,以下行为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2、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3、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4、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5、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6、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7、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8、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9、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10、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有哪些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危害

  1、破坏金融秩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活动未经主管机关批准,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破坏了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损害群众利益。犯罪分子往往假借投资项目,以高回报做诱饵,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蔓延,导致众多群众上当。犯罪分子在获取资金后,往往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行业、偿还个人债务、利息或大肆挥霍,使受害者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社会公众如何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社会公众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

  二要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是否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是否承诺回报,非法集资行为一般具有许诺一定比例集资回报的特点;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

  三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

  因此,一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四要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当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和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以上就是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有哪些的解答。总的来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批准,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社会上进行宣传,承诺支付高额利息或者实物股权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犯罪数额巨大,并造成巨额借款不能返还的严重后果,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但是目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手法花样翻新,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极具欺骗性。找法网小编还是建议大家投资需谨慎,请多多注意。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137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