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网络谣言在什么情况下要负刑事责任?

2015-06-19 10:2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一些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活动。那么如何界定网络谣言?到底什么情况要负刑事责任?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

 散布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一些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活动。这些犯罪活动,有的为勒索钱财目的,向商场、酒店等企事业单位散布爆炸威胁的虚假恐怖信息;有的出于无聊、好奇或者为了“出风头”,还有的则是基于发泄私愤、报复社会等动机,散布“发生地震”、“飞机上有炸弹”等虚假恐怖信息,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恐慌,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生产、交通、生活等秩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

  针对此种情况,2013年《最高法和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对网络谣言入刑标准作出了界定。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对于规范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司法解释设定了一个界限,确定什么是违法犯罪,什么是正常的言论。有了具体的违法犯罪标准,只要不去触犯这个底线,言论就是自由的。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

  首先关注的第一个点就是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有了明确的定义,包含下面集中情况:

  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2、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3、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4、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其次是针对点击和转发数量上有了明确规定,将诽谤信息界定为“转发500、点击5000”就算是“情节严重”。其中转发后被再次转发,也就应该计算在“转发”的范围之内,就让谣言制造者对谣言不可控,真正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不让制造谣言。

  还有就是司法解释中称“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就不应以诽谤罪追责,那么如何判定发帖的原意是否属于“故意”呢?所谓故意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引起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最后一点就是尺度问题,打击谣言无可厚非,但也要给予公民必要的“说错话”的宽容空间,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善意的说错话不会追究刑事责任。不是有意的诽谤他人,不是攻击他人、用犯罪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不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这个司法解释所说的诽谤,强调的是捏造事实在网上散布,要达到情节严重。如果是公民的举报控告,不是故意的捏造事实来诽谤他人,而是举报的内容有所失实,而且也是有据可查的,就不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805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