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工作了两个多月,没签劳动合同,现在想要离职并立刻走人,公司这边说离职不到一个月走不给开支,怎么弄?还有就是开支的话他可能也就只给开百分之六十,这个合理吗?

劳动合同纠纷
2020-01-04 14:07:05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企业没签劳动合同属违法,职工可依法主张赔偿权利,劳动争议律师同时提醒广大劳动者,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益的法律形式,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其中明确规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是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因此签订合同十分必要。应在入职时,向其公司提出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执意不签,可以向公司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如果公司就此而辞退员工,他们则可向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要求公司赔偿损失。
  • 正规的来说,劳动者到一个单位工作,应当签订劳动合同。而离职的时候也需要依法提前30天或3天书面通知单位。 关于没签合同离职,需要具体分析,例如: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可以随时辞职吗?
    没有签劳动合同也要依法提前告知单位辞职   虽然单位没有同你签订劳动合同,属于违法,但你仍然应当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才能离职;   
    2、当然,同时你可以向公司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可以转化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有下列13种情形之一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   
    2、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的;   
    4、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5、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6、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7、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8、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9、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10、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11、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12、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1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 许多用人单位雇用临时工时都不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工伤事故,用人单位将面临着承担所有费用的风险,非常被动,职工的维权之路也因此十分艰难。
     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同样受到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
    在无法与单位协商解决时,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一,申请认定工伤,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在15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由有权管辖的部门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材料,申请人在30日内补充全部材料的,应当受理,并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和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
     

    第二,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确定伤残等级之后,就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核算工伤赔偿费用了(详细核算办法,此文不细述)。这时候可以据此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 通常情况下,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如果劳动者通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依法向用人单位主张双倍支付工资。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视为双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随时解除。
    对于因不签订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不利后果可以同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成的还可以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