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两月前,我开车在路上正常行驶,在拐弯处遇到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避让不及将其撞到(当时速度为20公里/小时已经交警部门鉴定)。将其送医就诊,诊断为肱骨粉碎性骨折,由于家属选择医院问题导致半月在某医院医治无效果,随后转院,并在后来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在骨折处植入四颗固定用的克制针,会涉及到后期取掉的费用。经半月住院治疗后,进伤者同意出院回家治疗,住院期间所有医疗费用均为我所承担。随后进入保险公司理赔程序,经交警部门鉴定该事故中,我作为驾驶员负有主要责任伤者负次要责任。在经保险公司责任划分中,我负有70%责任伤者负30%。在该事件中共计花费医药费等费用一万四千余元,均为我承担垫付。本车购买有交强险赔付金额一万,第三责任险保额十万。保险公司经事故划分后,赔付医药费一万余元,另根据伤者情况答应赔付5000元给伤者以作后期所有相关费用。但伤者以骨折处,可能会留下残疾,且影响其正常工作为由,要求我方赔付五万八千元包括其误工费、陪护费、营养费等。该事件中,伤者为环卫工人。其扬言如若我方拒不赔付其索要的五万八千元,其将来我家长住直至康复为止,并拒不承认已签字之交警出具的事故认定书,我该怎么办

保险赔偿
2018-08-26 14:06:24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1、除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车辆的或者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以外,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  
    (2)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  
    (3)交通事故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4)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2、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要求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并送达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  
    3、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
  • 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部门有权利暂扣事故车辆,等待出具事故认定书,扣车时间一般一个月。 一般情况下应当转弯让直行,在有左转弯待转标线的十字路口故意违反交规才会出现左转弯车辆与直行车辆相撞。
    如果您对《事故认定书》不服,可以按照《事故认定书》提示的时间申请复核,或者在与保险公司无法协商而起诉的民事赔偿诉讼中对《事故认定书》提出异议。
  • 交通事故发生后,为了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会根据其所做的相关现场勘察、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  交通事故认定书将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由此可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非常重要的,相关事故当事人对此都不能漠然置之。  对于交通警察的询问一定要认真对待,准确回答  交通警察所做的询问笔录对于事故认定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在回答询问的问题时就一定要认真回答,准确回答。尤其是在发现交通警察故意偏袒某一方时就更要注意。例如下面的问题:你当时离马路边有多远?如果你是位行人且立即回答一米的话,就可能造成非常不利的后果。对于这样的问话就一定要注意,因为“马路边”是个模糊的概念,到底马路边指的是哪里,必须反问警察,否则你就有可能被认定是在机动车道内。  对于交通警察的现场勘察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场勘察是事故认定的重要依据,勘察人员所绘制的现场图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在实践中本人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场图不符合实际。然而再不符合实际也无法证明,因为你没有证据能够推翻交通警察所绘制的现场图。那么在现实情况下应该如何对待现场勘察呢?本人认为
    (1)在交通警察绘制图后,应当立即要求查看其所绘制的现场图,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要立即指出,并要求其修改。
    (2)如果条件许可,应当在交通警察勘察之后自己也对现场进行摄像或照相,以备比较。  当交通事故认定书做出来后,一定要认真审查书的内容  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审查,
    (1)审查对事实部分的表述是否准确。
    (2)审查书中引用的法律条文是否正确。
    (3)审查法律条文是否应该适用到该事实上。审查以上几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专业性较强,因此最好聘请律师帮助审查,并认真听取律师的意见。  对交通事故认定出错的处理  如果认为事故认定有误,一定要在诉讼程序中坚决请求法院依法进行证据的审查判断,因为法院对此认定没有变更权,但有权在判决时不予采纳。因为新交法规定认定书仅是处理交通事故的重要证据。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