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婚内财产协议要怎么写才能起到法律生效作用

2019-08-21 22:57:14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签订婚内财产协议,需要注意约定的效力问题:  
    一、婚内财产协议中的以下三种约定可能被认定无效:  
    1、约定财产归子女所有  很多夫妻在签订协议时会约定某一部分财产归子女所有,但这些财产仍然是由父母掌管。从法律.上来看,属于赠与没有履行,没有完成的赠与便不生效。实践中,此类约定争议较多,当然均以无效认定而告终。  
    2、不动产归双方共有但未作产权变更  将一方名下的婚前房产等不动产约定为婚后共有,但实际又未办理产权更名手续,是一种赠与未完成的行为。在最终发生争议时,同样无法得到确认。  
    3、谁提离婚谁无财产  此类约定往往会认为限制离婚自由权,而被认定为无效。  
    二、婚内财产协议中三种限制效力的约定  
    1、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免除的约定  抚育子女是父母的法定责任,不得因任何事由予以免除。婚内财产协议中关于不要孩子,谁要孩子谁承担孩子的一切抚育费用的约定,不能说完全无效,但是当承诺全额承担孩子抚育费的一方陷入经济困难、无力独自承担孩子的抚育费用时,另一方显然有共同承担的义务。  
    2、对第三人的债务由一方承担的约定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债务,一般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在婚内财产协议中,可以约定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由其本人承担。但是,这类约定只有在有证据证明债权人知道该约定时才有效。否则,债权人可以要求夫妻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即该协议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3、对夫妻间扶助义务免除的约定  婚内财产协议中,约定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夫妻间的扶助义务,若一方患病等需要救治时,另一方应积极地承担。如果对方置之不理,患病方有权要求对方支付医药费用。
  • 公民死亡后遗留的个人财产转移给他人所有称为继承。由于继承是被继承人个人财产的转移,因此遗产范围必须首先明确。
      
    (1)公民死亡时,其财产才是遗产。
      
    (2)死亡公民生前的个人财产是遗产。
      
    (3)公民死亡时尚存的财产是遗产。
      
    (4)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是遗产。
      区分遗产范围与家庭财产
      遗产范围往往与家庭财产混杂在一起,因此要作出正确的区分:
      
    (1)被继承人的遗产与共同财产的区分,如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遗产与家庭共有财产、被继承 人生前所欠的个人债务与家庭共同所欠的债务;
      
    (2)被继承人的遗产与被继承人的人身权利或身份利益的区分,如遗产与被继承人死亡后其家属应得的抚恤金、被继承人所有的房产权与被继承人享有的公有房屋居住使用权、被继承人承包经营的收益与被继承人承包经营的权利等。
      遗产转移的方式
      由于继承人继承的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财产,因此被继承人是否在生前对个人财产进行处理,直接决定了遗产转移的方式。具体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
      
    (1)法定继承,即继承人根据法定继承顺序取得遗产。
      
    (2)遗嘱继承,即继承人根据被继承人生前订立的遗嘱取得遗产。
      
    (3)遗赠扶养协议制度,即扶养人在承担了对被扶养人生养死葬义务后根据协议取得遗产。
  • 婚内财产协议,离婚时有效。具体规定如下:
    一、【婚姻法对婚内财产约定的规定】
    《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二、【最高院司法文件对离婚时约定财产的处理原则】
    最高院关于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意见》也规定:夫妻双方对财产归谁所有以书面形式约定的,或以口头形式约定,双方无争议的,离婚时应按约定处理。
    但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
    三、【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
    所谓“规避法律的约定”一般是指侵害第三方利益的约定行为。例如:为了规避债务而约定的协议。
  • 夫妻双方可以约定婚内财产协议,该协议受到我国婚姻法的保护。如果夫妻双方离婚的,则双方存在共同房产的情况下,通产更可以根据婚内财产协议约定的内容来对房产进行分割。如果夫妻双方能够重新约定的,则可以依照新的约定进行。
    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以依照《婚姻法》第十九条
    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