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父亲与2008年5月交通事故去世,家中留有一套房屋原是我父母单位分的后双方用公积金买下,只是当时产权证上只写了我父亲一个人的名字,现在我想把产权变更到我的或者是我妈妈的名下,但是由于我爷爷是2008年11月去世的,公证处要我爷爷的所有子女都要到场进行公证才能办理公证书。但是我爷爷的子女包括我父亲在内一共有8个,其中有两个还在外地,无法到场公证,现在他们明确告诉我其中一个由于年事已高,已经不可能自行前往公证处开放弃公证书,公证处也不提供上门服务!也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这里的公证处一定要子女都到场才能办理,我想咨询律师向这种情况我能委托律师到外地去上门让他们签署一份放弃申明然后在到公证处办理公证吗?如果不行,上诉法院的话应该怎么打官司才能进行产权变更?如果缺席审判的话,算不算自动放弃呢?

2019-07-30 10:34:42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首先,离婚财产分割协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然后,需要双方拿着前面的材料去当地的公证处申请公证。
      第一步,当事人要准备好以上几种材料:一般双方当事人的签名和订约日期空缺,待公证员对协议进行审查和修改后,再在公证员面前签字。
      第二步,双方必须共同亲自到公证处提出公证申请,填写公证的申请表格。
      第三步,公证申请被接待公证员受理后,公证员就离婚财产协议的内容,审查财产的权利证明;查问当事人的订约是否受到欺骗或误导。
    当事人应如实回答公证员的提问,公证员会履行必要的法律告知义务,告诉当事人签订财产协议后承担的法律义务和法律后果,当事人配合公证员做完公证接谈笔录,并在笔录上签字确认。
  • 公证处是指国家专门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职权,代表国家进行公证证明活动的司法证明机构;《公证程序规则》第二条规定:“公证处依据事实和法律、法规、规章,独立办理公证事务,不受其他单位、个人的非法干涉。”根据《公证暂行条例》规定,公证机构的职责是办理各类公证事务和相关的法律事务,重点是引导公民、法人依照事实和法律正确设立、变更或终止法律行为,以维护社会主义经济、民事秩序和社会主义法制,预防纠纷,减少诉讼,教育公民、法人遵守国家法律,制止不法行为,以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公证暂行条例》、《安徽省公证条例》规定,公证处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家公证机构,是事业法人单位,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独立办理公证业务,所出具的公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根据《公证暂行条例》规定,公证处接受司法行政机构的领导、管理和监督。
  • 企业名称变更,社保办理:可以携带以下材料去社保局办理

    (1)填写《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

    (2)核准变更的有效证件:工商局变更通知书或营业执照(正或副本)复印件;

    3)《社会保险登记证》。
    社保更改办理流程:
    1. 修改企业名称:新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事业企业法人证、社会团体证书)、工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复印件、修改表(一式两份);

    2. 修改注册地址、法人、行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修改表(一式两份)。企业填写《社会保险企业基础资料修改表》,携带相关资料办理即可,已开通网上经办业务的可通过网站办理。

    若您单位在其他区县参保,建议您向参保社保经办机构咨询是否还需提供其他资料办理。
  • 办理委托书公证应由委托人持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等身份证明材料,带上委托书到公证处,在公证员面前亲自在委托书上签名按指印。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上内容主要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来到我处在前面的委托书上签名按指印”。

    委托书一般要写清楚委托人、受托人的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现住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委托原因、委托事项、委托期限、是否有转委托权等等。如果要求办理委托公证的机构有固定模板的话按模板制作,如果不知道怎么写也可以到公证处后由公证员代为制作委托书。
    由于委托书上要写明受托人的个人信息,因此最好能提供受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办理委托公证应注意的问题
    1、办理委托公证,应向委托人住所地或委托行为发生地的公证处办理。

    2、无行为能力人不能实施委托行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委托行为,须经其监护人同意方为有效。

    3、委托是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行为,因此必须由委托人亲自到公证处办理公证,不得委托他人代为办理。
    如有特殊情况(如行走不变、患重病等)可向公证处提出申请,由公证处选派公证员到其住所地办理公证。

    4、委托行为必须是委托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委托内容应真实、合法。

    5、委托书是委托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只有在受托人表示接受委托时才能生效。

    6、转委托人要有转委托权,转委托的权限和期限不得超过原委托权限和期限。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