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我2003年在本单位新建住宅楼区购买的车库,每平米1,100元,总价为29,200元?,一直没有办理房产证,也未交纳契税,请问我现在要办理房产证应当按什么价格缴纳契税

2019-07-29 16:01:03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当事人购房之后,需要在签署合同时交纳契税,维修基金等税费,凭完税证明办理房产证。如果当事人延期缴纳,规定每天有万分之五的滞纳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规定:契税缴纳的时间是以购房者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天或者购房者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天,也就是说缴纳契税的时间以签订购买房屋合同为准。
    在这个规定中,这些合同不但包括房屋买卖合同,而且也包括房屋预售合同,所以购房者缴纳契税的时间应以此为依据,不论其购买的是现房还是期房,契税发生的时间都是以签订购房合同的时间为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 根据房子面积、首次购房等情况,如下:
    1、测绘费
    1.36元/平方,买方;
    2、评估费
    0.5%(评估额,允许浮动),买方;
    3、契税评估额初次90平内1%、90平~144平
    1.5%,非首次或超过144平3%,买方缴纳;
    4、所得税按全额的1%由卖方承担;
    5、交易费6/平方,双方;
    6、工本费80元,买方(工本印花税5元)买方;
    7、营业税
    5.6%卖方缴纳,因满五年可减。
      需要出具无房证明,过户时可享受首次购房优惠,并把营业税申请减免。
  • 契税的征税对象是境内转移的土地、房屋权属。具体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⑴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承受方交。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⑵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除了考虑土地增值税,另由承受方交契税。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出售、赠与、交换或者其他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⑶房屋买卖:  即以货币为媒介,出卖者向购买者过渡房产所有权的交易行为。  以下几种特殊情况,视同买卖房屋:  ⑴以房产抵债或实物交换房屋,应由产权承受人,按房屋现值缴纳契税。
      ⑵以房产作投资或股权转让,以自有房产作股投入本人独资经营的企业,免纳契税。  ⑶买房拆料或翻建新房,应照章纳税。房屋赠与赠与方不纳土地增值税,但承受方应纳契税。
      房屋交换在契税的计算中,注意过户与否是一个关键点。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对承受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要计征契税。不得因减免土地出让金而减免契税。
  • 房屋买卖过户中,涉及的税金主要包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
    房产证已经满二年的,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需要缴纳契税和产权转移手续费和登记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一、营业税(税率
    5.55% 卖方缴纳)
    1、 根据财税[2015]39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2、如果所售房产是非住宅类,如商铺、写字间或厂房等,则不论证是否过2年,都需要全额征收营业税。
    二、个人所得税(税率交易总额1%或两次交易差的20% 卖方缴纳)
    1、 如果转让的房屋购买时间超过2年,又是家庭唯一住宅的,可以免交个人所得税,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都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2、如果所售房产是非住宅类房产,则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印花税(税率1%买卖双方各半)
    从2009年至今国家暂免征收。
    四、 契税(基准税率3% 优惠税率
    1.5% 和1% 买方缴纳)
    1、契税的基准税率是3%,按照交易总额的3%收取。
    2、若买方是首次购买面积不足90平的普通住宅缴纳交易总额的1%,若买方首次购买面积超过90平(包含90平)的普通住宅则缴纳交易总额的
    1.5%。
    3、首次购买和普通住宅同时具备才可以享受优惠,契税的优惠是以个人计算的,只要是首次缴契税都可以享受优惠。
    4、若买方购买的房产是非普通住宅或者是非住宅则缴纳交易总额的3%。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