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孩子20个月,我们结婚第3年了,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奉子成婚,实在受不了家庭冷暴力以及老公的不冷不热,想离婚,他说只要孩子给他就同意,但是我要孩子,请问如何离婚

离婚
2019-03-07 18:38:18
律师解答共有4条
  • 如果在婚姻中,存在暴力现象,可以协议离婚,去民政局办理。协商不成,起诉离婚。婚姻法确立了解决子女抚养问题的总原则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决定的。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女方生活;如果男女双方均无明显过错,各方面条件都相当,如果女方的思想品质好一些,更有时间照顾孩子,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十周岁以上的子女,可以自己选择随母亲或者父亲生活的。
    一方抚养孩子,另一方需要支付抚养费,一般为月工资收入的20%-30%。一般婚前财产归个人,婚后财产均分的。如果一方有过错,可以要求少分财产。根据《婚姻法》第31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判决。
    ”《婚姻法》第32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以共同财产偿还。如该项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由本人偿还。
    ”具体可以委托律师办理。可来电咨询或带证据材料面谈。
  • 夫妻离婚时,子女的抚养权问题也随之出现。那么对于孩子的抚养权,新婚姻法是怎样规定的呢?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 你好!
    (1)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你可以先和对方协商,无法协商的话就只能等待法院判决了。法院一般会将孩子判给更适合抚养孩子的一方,主要会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身体状况、与孩子亲密程度、孩子的年龄、性别等多方面来考虑。如果孩子一直跟随男方父母生活的话,判给男方的概率较大。
    (2)夫妻共同财产,一般是平分,一人一半。夫妻共同债务也是一人承担一半。
    (3)男方应该提供证据证明债务存在,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很难要求女方家人返还债务。
  • 根据《婚姻法》离婚的其中一种方式,适合一方愿意另一方不愿意离或者拥有离婚财产纠纷的情况。 起诉离婚的手续办理流程

    1.写民事诉状

    第一部分写明原告、被告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和住所地。

    第二部分写诉讼请求:

    a.请求离婚; b.小孩的抚养问题; c.财产依法分割;

    第三部分写事实与理由,把何时结婚、何时生小孩,因为什么原因离婚等情况写明。

    诉状最好打印,但最末处必须手签名;

    2.到住所地所在基层法院(区或县法院)起诉,在立案庭办理立案手续;

    3.立案的时候递交民事诉状2份、结婚证、夫妻两人的身份证(至少带上自己的)、小孩的户口或出生证原件,如果有财产需要法院分割,还要带上财产相关证据,如房产证、机动车行驶证等。
    证据需要交2套复印件(法院案卷中一份,发给对方一份);

    4.立案庭审查后,缴费;

    5.将缴费票据与材料交给法院立案庭,回家等通知;

    6.法院给你的案子排期开庭,并将诉状副本、证据及其他材料送达给被告,送达被告后,会通知你开庭时间,你需要去法院领取开庭传票;

    7.如果对方也同意离婚,法院可能约你们双方去调解(我国民事案件中,调解是必经程序,开庭前不组织你们调解,开庭时也会问你们愿不愿意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则发《民事调解书》,调解分两种,可能调解离婚,也可能做通你们的工作,不离婚,结案;

    8.如果调解不成则开庭,开庭时还无法调解的,就会判决,最终发《民事判决书》;

    9.判决可能判决离婚,也可能判不离,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起诉离婚的,被告不同意离婚,法院会判决不予准许离婚。
    你的朋友可以在判决生效6个月后再次起诉离婚。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