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你好,拼都多买到假货了,商家说是正品,结果收到的货与图片不符

损害赔偿
2024-04-07 09:02:14
共有5位律师解答
  • 您好,这种情况您可以与商家协商退货,让对方退款。
  • 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利
  • 法律分析:在实体店买到假货可以向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维权注意事项:
    1、保留有效证据,如果发现所购买的是假货,第一步就是收集证据,用相机拍下商品各个角度的照片,还有与商家沟通的聊天记录,以备投诉时使用。
    2、与商家协商,收集完证据之后就可以通知商家了,且在沟通时,注意别掉进商家的聊天陷阱里,问清楚商家为什么与之前的描述不符。把责任归到商家一方。
    3、要求商家退货,如果商家是7天无理由退款,但没有假一赔
    三、第三方质检的话,那就要求商家退款并由商家承担运费。
    4、要求商家赔款,如果商家参加了假一赔三的话,那就要求商家除了退款外,还要按实际支付商品价款的二倍进行赔付。如果商家参加了第三方质检的话,那就要求商家对商品所付款的一倍进行赔偿。
    5、向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如果店家所作出的决定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建议向消费者保护协会进行投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十四条 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的,应当履行承诺。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 法律分析:您好,当你发现购到假货时,首先要保护证据,主要有物品和发票等,最好不要直接去与商家交涉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或被抢失证据。正确的步骤是:
    1、请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进行鉴定;
    2、请消协出面调解(要注意:只有调解权);
    3、如调解不能,则可应工商部门举报(要注意:工商部门是以行政处罚为主要任务,你不一定得到相应的赔偿);
    4、如果此事具有新闻的典型性,且商家因怕造成社会影响对其不利,也可以向新闻媒体反映(要注意:新闻媒体只有报导权,没有调解义务也没有执法权,有时弄不好他自己还会摊官司);
    5、最好的办法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法索赔。只要你证据充分,你就一定会胜诉的(要注意:在提出诉讼请求时别忘了让被告承担全部的诉讼费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一、商家出售的商品与描述的不符,怎么赔偿
    1、商家出售的商品与描述的不符,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二、消费损害赔偿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消费损害赔偿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对等赔偿的原则,即经营者应对消费者所受到的所有消费损害予以全部、等价赔偿;
    2、惩罚性赔偿的原则,即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应对消费者所受到的所有消费损害予以双倍赔偿;
    3、承诺赔偿的原则,即经营者应对消费者所受到的消费损害按照经营者先前的承诺予以赔偿。
查看全部5个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