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我刷单被骗 但是我卡被冻结了怎么办

刑事案件
2023-10-11 18:03:35
共有3位律师解答
  • 法律分析:冻结卡片。作用:避免盗刷损失进一步扩大。做法:发现卡内异动第一时间,应立即到附近的ATM机上修改密码或者故意输错多次密码,使银行卡被冻结。或者给发卡行卡背面有地址打电话,告知客服该卡被盗刷了,要求银行止付并申请冻结。法律依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第五十三条 持卡人的权利:
    (一)持卡人享有发卡银行对其银行卡所承诺的各项服务的权利,有权监督服务质量并对不符服务质量进行投诉。
    (二)申请人、持卡人有权知悉其选用的银行卡的功能、使用方法、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适用利率及有关的计算公式。
    (三)持卡人有权在规定时间内向发卡银行索取对账单,并有权要求对不符账务内容进行查询或改正。
    (四)借记卡的挂失手续办妥后,持卡人不再承担相应卡账户资金变动的责任,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另有判决的除外。
    (五)持卡人有权索取信用卡领用合约,并应妥善保管。
  • 银行卡被冻结说是参与诈骗可以向居住地公安机关进行申请调查。诈骗犯罪案件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多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立案侦查的诈骗等犯罪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争议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协商解决。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三十六条 冻结存款、汇款等财产的期限为六个月。冻结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证券的期限为二年。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期限的,公安机关应当在冻结期限届满前办理继续冻结手续。
    每次续冻存款、汇款等财产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每次续冻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证券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继续冻结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重新办理冻结手续。
    逾期不办理继续冻结手续的,视为自动解除冻结。
  • 银行卡持有者可以先到银行的相关机构解释原因,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等材料,就可以在银行的窗口办理解冻业务,但是如果所涉及的刷单金额巨大,并且涉及到了相关的司法案件的话,则需要银行卡的持有者到司法机关进行相关的咨询,司法案件解决之后,就可以向司法机关申请银行卡的解冻。
    拓展资料:
    拓展资料:
    银行卡被冻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银行卡被冻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信用卡出现过异常交易;
    1、信用卡出现过异常交易;
    2、银行卡透支超出份额;
    2、银行卡透支超出份额;
    3、银行卡被冻结,一种是错帐冻结,一种是司法冻结;
    3、银行卡被冻结,一种是错帐冻结,一种是司法冻结;
    4、银行卡连续挂失多次,被银行方面认为有恶意挂失的嫌疑而予以冻结。
    4、银行卡连续挂失多次,被银行方面认为有恶意挂失的嫌疑而予以冻结。法律依据: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四条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四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采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如何对自己的银行卡进行冻结?
    如何对自己的银行卡进行冻结?
    如果对银行卡是短期冻结的话,首先可以拨打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对银行卡进行挂失。
    但是每一次挂失银行卡的生效时间为五天。同时,在自动取款机或者是手机银行上,故意连续三次输错密码的话,也可以对银行卡进行冻结,但是因为这种原因冻结的通常都会在24小时之后自动解冻。
    如果对银行卡是短期冻结的话,首先可以拨打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对银行卡进行挂失。但是每一次挂失银行卡的生效时间为五天。同时,在自动取款机或者是手机银行上,故意连续三次输错密码的话,也可以对银行卡进行冻结,但是因为这种原因冻结的通常都会在24小时之后自动解冻。
    现在自己本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在银行的柜台就可以办理解冻的业务。如果想要对自己的银行卡进行长期的冻结的话,可以携带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到银行的柜台进行银行卡的注销业务。
    现在自己本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在银行的柜台就可以办理解冻的业务。如果想要对自己的银行卡进行长期的冻结的话,可以携带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到银行的柜台进行银行卡的注销业务。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