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车子没有任何保险,我的人伤、误工费要怎么理赔

保险纠纷
2023-08-13 21:16:15
共有4位律师解答
  • 你好可以帮你解决交通赔偿
  • 交通事故对方全责,误工费按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赔偿。分别是:
    1、受害者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
    2、受害者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
    除了误工费,交通事故赔偿还有哪些项目呢
    1、医疗费;
    2、住院伙食补助费;
    3、护理费;
    4、交通费;
    5、住宿费;
    6、财产直接损失。
    造成残疾的,还有:
    7、残疾赔偿金;
    8、残疾用具费;
    9、精神抚慰金等;
    造成死亡的,还有:
    10、死亡补偿费;
    11、被抚养人生活费等。
    各赔偿项目应按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性结算费用。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
    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 交通事故中,误工费应该由事故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
    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 一、被保险人请求赔偿时,应按照保险合同要求向保险人提供相关的证明和资料。
    二、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损害的还需要提供下列证明和资料:二级以上或保险人认可的医疗机构出具的原始医疗费用收据、诊断证明及病历;造成第三者伤残的,还应提供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伤残鉴定资格的医疗机构出具的伤残程度证明;造成第三者死亡的,还应提供公安机关或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书。
    三、根据保险车辆驾驶员在事故中所负责任,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在符合赔偿规定的金额内实行绝对免赔率,承担全部责任的,保险公司会根据合同规定,扣除20%的免赔率,同时投保不计免赔保险的则会按照医保标准即合理且必要的医疗费用标准给予全额理赔。
    四、合理且必要的医疗费用:指意外伤害治疗期间发生的符合保单签发地政府当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范围》及相关规定的医疗费用,但是不含以下费用:
    (1)按规定使用某些药品、进行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时,需个人先行自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2)按规定转外就医需个人提高自负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3)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以外的个人自费的医疗费用。

    拓展资料

    交通事故保险理赔在最大的程度能取得多少?
    交通事故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
    前款规定的赔偿项目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性结算费用。
    理赔多少谁肇事方与受害方谁说了都不算,取决于当初肇事方投保的车辆险种及保险金额等。数额方面双方可以一起去保险公司初步计算一下。
    如果肇事方已与受害方达成了方案,那么建议在以后签订的正式和解协议里,可以加上两条:
    1.由肇事方出具书面委托书,将全部的保险赔偿款项直接支付到受害方的指定账户上。
    2.进入保险理赔程序后,肇事方应全力办理(否则可以追究其违约责任),受害方予以全力配合。这样方能最大程度保护受害方的权益。
查看全部4个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