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你好,我四年前交通肇事逃逸,被判了终身禁架,但是我跟交警阐述过事情的经过,被我压死的人一开始就躺在地上,我开过去后觉得有情况,我当时车停旁边,下车看自己的车轮子没血,以为不是自己的事情,才把车开走的,最后还被判刑了。能复议的吗

交通事故
2020-05-29 15:10:20
共有3位律师解答
  •   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应当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赔偿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及护理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未进行抢救或未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特征,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如果受害人为轻伤,构不成交通事故逃逸罪。 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如果事发后二小时,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即使受害人为重伤或者死亡,也不构成交通事故逃逸罪。
  •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