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你好,我在公司上班一年多了,在公司上了保险。现在因工伤在家疗养,公司不愿承担我的医疗费以及工伤的误工费。我该怎么办?如果通过法律途径,我应该找哪个部门?

劳动纠纷
2019-10-03 10:19:04
共有5位律师解答
  • 可以通过诉讼方式索要各项赔偿,一分都不会少您的。
  • 找当地社保局申报工伤
  •   工伤误工费赔偿标准:由单位按受伤前的月工资标准支付,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后,最长期间不超过24个月。  另外工伤还涉及的赔偿内容如下:  一、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全额报销;  二、住院期间护理费:治疗期间至评残前由用人单位支付,评残后由基金支付;  三、交通食宿费:按本单位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四、残疾待遇标准;  (一)、一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24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伤残津贴:每月按本人工资标准的90%发放;(基金支付)  (二)、二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22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伤残津贴:每月按本人工资标准的85%发放;(基金支付)  (三)、三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20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伤残津贴:每月按本人工资标准的80%发放;(基金支付)  (四)、四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18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伤残津贴:每月按本人工资标准的75%发放;(基金支付)  (五)、五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16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伤残津贴:每月按本人工资标准的70%发放;(基金支付)  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月发放伤残津贴;  4、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12个月计算  (六)、六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14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伤残津贴:每月按本人工资标准的60%发放;(基金支付)  3、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月发放伤残津贴;  4、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10个月计算.  (七)、七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12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15个月计算.  3、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8个月计算.  (八)、八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10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12个月计算.  3、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6个月计算.  (九)、九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8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9个月计算.  3、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4个月计算.  (十)、十级伤残;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6个月计算;(基金支付)  2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6个月计算.  3、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标准2个月计算.  五、生活护理费;  1、完全不能自理;每月按全市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50%支付;  2、大部分不能自理;每月按全市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40%支付;  3、部分不能自理;每月按全市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30%支付;
  • 社保中包含工伤保险的,公司在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申请工伤认定的,医疗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报销,存在伤残的根据伤残等级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社保中没有工伤保险的,一切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 1.工伤赔偿的法律依据很多,主要是《工伤保险条例》、各省、地市自行出台的《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等。
    2.首先要到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这个很关键,也是所有问题的前提,不申请工伤认定,一切都是白搭,如果单位不申请的话,职工个人就必须在受伤之日起一年内申请;
    3.如受伤被认定为因工受伤,拿到有劳动部门出具的工伤认定决定书后,医药费由用人单位全额垫付,停工留薪期内(工伤治疗、康复期间)工资按原待遇发放。停工留薪期内需要护理的由单位负责、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按你们当地标准发放;
    4.等伤情稳定后可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鉴定工伤等级,然后按照伤残等级向用人单位索要伤残赔偿;
    5.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上述的义务,你们可以到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直接去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申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直接拨打12333咨询一下当地劳动部门!
查看全部5个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