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对原判刑罚附条件的不予执行的制度在刑法上称为

刑事案件
2019-04-05 23:12:11
共有4位律师解答
  •   这是刑法上的缓刑制度。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了,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考验期间内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
      缓刑的适用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缓刑适用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超过3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他们的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不适宜放在社会上执行,所以不能适用缓刑。
      2、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是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悔罪表现比较好,放在社会上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这是因为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
      缓刑犯的考察和处理有三种情况:
      第一,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又犯新罪,或者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刑法第9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第二、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第三,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没有上述情况,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并且应当公开予以宣告。需要注意:缓刑是一项执行刑罚的方法,而不是刑罚的种类。
  • 刑罚的特点:
    1、刑罚体系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我国坚持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作为我国的刑事政策,刑罚体系同样如此。比如单独适用附加刑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附加适用附加刑则适用于罪行较重的犯罪分子。此外,我国还纳入了自首、立功等能够体现区别对待政策的规定。
    2、刑罚体系充分体现了专门机关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并同犯罪作斗争的方针。我国设置了管制的制度,也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这些措施都可以将犯罪分子置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的双重监督之下。
    3、刑罚体系体系了人道主义精神。我国在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时采用了轻罚,并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对于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每个月还享有回家探亲的权利和待遇。这些人道主义精神,都有可能正面激励犯罪分子认真服刑并重新融入社会。
  • 关于我国刑罚中的附加刑。所谓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也称从刑。附加刑的特点是: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附加刑有以下三种: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 根据《刑法》第32条、33条、34条的规定,我国刑罚种类有:
    主刑。所谓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于个体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不能适用两种以上的主刑。其中主刑有以下五种:
    1、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2、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3、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4、无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查看全部4个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