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百科

对于商标抢注救济手段之思考

2018-05-30 09:23:39
找法网官方整理
浏览

  商标抢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历年来,就商标抢注问题的救济手段之探讨是大家经常思索和探讨的话题。找法网小编希望通过下文对比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手段,进行分类思考和对比分析,望对您有所帮助。

  就中国大陆的“商标抢注”而言,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第十五条规定之情形。对违反《商标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救济,在《商标法》中列明的有第三十三条和第四十五条,分别对应的救济手段为: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在涉案商标初步审定公告期内的异议申请,以及,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在涉案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请求宣告无效申请。

  此两种行政救济方式为常规救济手段,下面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一、商标异议申请

  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商标异议申请的理由不仅限于违法商标法第十五条之规定,结合具体案情,当事人可以结合其他理由向商标局提出一份理由较全面的异议申请。如果,在先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错过提出异议申请的有利时间或者对异议决定不服,则在涉案商标注册公告后,在先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通过申请商标无效的手段进行救济。

  如果异议申请成功,仅说明对方当事人抢注商标失败,不能由此就推断在先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理所当然获得涉案商标的专用权。如在先权利人欲获得该商标专用权,仍需要通过商标申请流程。

   二、商标无效申请

  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商标无效申请的理由不仅限于违法商标法第十五条之规定,结合具体案情,当事人可以结合各项理由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一份理由较全面的无效申请。如无效申请人对无效裁定不服,依《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向人民法院起诉。目前,在我国受理此行政纠纷的管辖法院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同异议流程,如在先权利人欲获得该商标专用权,仍需要通过商标申请。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底,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商标制度的改革方案。其中,涉及两个法律文件:由《共同体商标条例》修订而来的《欧盟第2015/2424号条例》(简称《新条例》)和《欧盟第2015/2436号指令》,《新条例》于2015年12月24日对外公布,全部条款将于2017年10月1日生效[1])。根据《新条例》第18条[2]新增的第2款规定,如果出现代理人或代表人未经授权抢注欧盟商标的情况,权利人可以直接向欧盟知识产权局或者欧盟商标法院请求转移该商标,而不再需要请求宣告商标无效或是提起商标无效的反诉。

  多数在先权利人无效商标的初衷是为了最终自己取得商标,而非仅仅排除他方商标,而商标异议/无效和新申请,对在先权利人来说是两个重复的流程。此次欧盟商标法的修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依目前我国商标流程,如果顺利的话,商标异议审查约需12个月、无效评审约9个月,商标新申请自申请日起到获得商标注册证约14个月,共计23-26个月。如果在商标无效中可以依在先权利人请求转移该商标至在先权利人名下,则在先权利人权利商标专用权的时间将缩短为9-12个月,大大提高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减少了商标局对新申请的重复审查。

  但是,在我国法定程序还无法请求转移的情况下,为更快解决纠纷,笔者考虑还可尝试从商标专用权权属纠纷、侵害商标权纠纷、乃至著作权侵权纠纷等案由如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人民法院也应予以受理。

   三、商标权权属纠纷之诉

  一般商标权权属纠纷伴随着代理、代表、合作等商业行为。由于包括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性质上属于一种绝对权、对世权,其义务主体为不特定多数人。因此,从绝对权、对世权的角度分析,确认商标权属的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案例:上海和亭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和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西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雅培糖尿病护理公司商标权权属纠纷案

  本案为经销商在代理经销产品过程中,抢注国外知名商标的典型案例。

  本案中一审法院认为:《国际分销协议》系和亭公司与雅培护理销售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依法成立,具有法律约束力。根据《国际分销协议》中相应知识产权条款的约定,“利舒坦”中文标识的相关权利应当归属于雅培护理销售公司。而和祥公司在明知存在相关知识产权权属约定的情况下,作为商标申请人申请注册“利舒坦”中文商标,且将核准注册的“利舒坦”中文商标转让于西河公司,其行为显然违反合同约定,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因此判决:注册号为第4750189号的“利舒坦”注册商标归雅培护理公司所有。

  二审法院认为:根据《国际分销协议》的约定,“利舒坦”中文商标专用权应属雅培护理销售公司所有。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整理法院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是否有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内容和证明

  案例中,法院依据的是双方签订的《国际分销协议》中相应条款从而判定中文“利舒坦”产生的所有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中的权利、所有权和权益均应根据《国际分销协议》的约定属于雅培护理销售公司所有。

  2、涉案知识产权的来源

  案例中,“利舒坦”系和亭公司为在国内经销塞瑞森公司血糖仪产品的业务而特意创设的,中文“利舒坦”系因和亭公司履行《国际分销协议》而使用在“Free  Style血糖仪”产品上。

  3、抢注人的明知或应知

  案例中,和祥公司在明知中文“利舒坦”产生的所有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中的权利、所有权和权益均应根据《国际分销协议》的约定属于雅培护理销售公司所有,以及中文“利舒坦”已经具有了使相关消费者识别商品来源功能的情况下,仍作为商标申请人申请注册“利舒坦”中文商标,且将核准注册的“利舒坦”中文商标转让于西河公司,其行为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该案焦点二);而西河公司明知《国际分销协议》的约定,仍从和祥公司处受让得“利舒坦”中文商标,显然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该案焦点三)。

  由于商标权权属没有法定规则,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会从当事人双方的约定入手。如果当事人曾在商业合作中约定过商标权权属,则启动这类型的司法救济手段是一个推荐的方式。

   四、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之诉

  使用此案由进行司法救济的前提是涉案图案(即商标图案)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其次,对著作权侵害行为应按照“接触”和“实质相似”的原则进行判定,因此,在先权利人在此类型的案件中需要至少证明:第一,原被告之间有商业往来;第二,涉案图案与当事人的商标标志实质相似。而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采用一般诉讼时效,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为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若商标案件启动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之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诉讼达到使抢注人停止使用涉案图案,乃至受让与案件有关的商标专用权、商标申请权。此救济手段与商标行政案件中(异议或无效)使用《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异曲同工。

  在此类型案件中,一般可能包括如下几种情况:(1)他方将当事人未注册的商标标志抢注为商标,(2)他方将当事人已注册商标注册于其他类别,(3)他方将国外当事人在国外已注册商标或使用的商业标志抢注为中国大陆商标。

  如上述第(1)种情况,当事人通过主张诉争商标损害其在先著作权的,法院应当依照著作权法等相关规定,对所主张的客体是否构成作品、当事人是否为著作权人或者其他有权主张著作权的利害关系人以及诉争商标是否构成对著作权的侵害等进行审查。从权利证据的举证来说,当事人至少需提交其为涉案图案著作权人的初步证据。

  如上述第(2)种情况,如果当事人已注册的商标标志构成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除已有记载了涉案图案的官方文件外,当事人还可以提供涉及商标标志的设计底稿、原件、取得权利的合同、诉争商标申请日之前的著作权登记证书等,均可以作为证明著作权归属的初步证据。笔者认为,此种情况有规避驰名商标的认定之嫌疑,为从著作权角度请求商标跨类保护之实,是否使用该案由需个案考量。

  如上述第(3)种情况,外方当事人需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如外方当事人对主张权利的涉案图案曾有著作权登记、发表之行为,则使用著作权登记说明/证明等文件作为证明著作权归属的初步证据。同时,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九条第三款之规定,笔者认为,外国的商标公告、商标注册证等在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后,也可以作为其为商标标志著作权人的初步证据。

  相比启动商标权权属纠纷之诉,案由使用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之诉相对灵活,但权利人对涉案图案与权利人主张的权利之间有“接触”和“实质相似”的举证难度很大,在任意方面有细微的轻率,都可能导致败诉的结果。

  相比启动商标无效行政争议,案由使用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之诉的优点在于:(1)诉讼时效与商标无效行政争议不同。根据《商标法》规定,通常情况下,在商标注册超过五年后,在先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已无权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无效申请,而本类型的案件适用民事诉讼法的一般时效。(2)目前商标法中,没有如欧盟商标法修改后的转移程序;商标评审委员会在审理案件中无和解程序,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对话机会少,而启动司法程序后,在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之间可以展开充分沟通和对话,对从实质上解决纠纷有很好的作用。

  以上,针对商标抢注行为的四种救济手段为律师们在近两年工作中总结出的些许经验和思考,上述救济手段的单一使用或结合使用可按个案分析。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