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我国对死者近亲属获得救济的法律规定

2012-11-21 15: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损害赔偿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损害赔偿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死者近亲属所获救济之现状在界定了生命权遭侵害场合公私法的不同功能后,民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补偿死者近亲属所遭受的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须先了解现行的法律规定。目前,我国对此问题做...

  死者近亲属所获救济之现状

  在界定了生命权遭侵害场合公私法的不同功能后,民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补偿死者近亲属所遭受的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须先了解现行的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对此问题做出规定的法律法规共有6个,分别是《民法通则》第119条,《国家赔偿法》第27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2条,《产品质量法》第32条,《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下文简称《处理办法》)第36条,《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下文简称《具体规定》)第4条。

  比较各法所规定的对死者近亲属的赔偿项目,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民法通则》规定的类型。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这种赔偿类型的特征在于:除了医疗费、丧葬费等之外,只规定了对死者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的补偿。其“明文规定的常规赔偿范围过于狭窄,”(注: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是对死者近亲属保护水平最低的一种赔偿类型。

  第二种是《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及《处理办法》所确立的赔偿类型。虽然各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具体的赔偿项目上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这一类型的赔偿项目包括两个部分,即第一种类型的赔偿项目加上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在各法规中有不同的名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国家赔偿法》中称为“死亡赔偿金”;在《产品质量法》中称为“抚恤费”;在《处理办法》中称为“死亡补偿费”。这些赔偿项目虽名称各异,但从整个赔偿额的构成及该赔偿项目在其中的位置、功能及计算标准判断,它们是同一性质的。这一类型的赔偿构成因增加了“死亡赔偿金”项目,故较之第一种类型,该种赔偿类型对死者近亲属的保护水平较高。

  第三种是《具体规定》所确立的赔偿类型,具体由医疗、护理费,丧葬费,死者的收入损失及安抚费等项目构成,其中安抚费被明确界定为对死者近亲属精神损失的补偿。此种赔偿类型与前两种类型在赔偿项目的构成上有明显区别,此种区别源自于对上文所述死者近亲属的间接损失持何种理解。这种类型的赔偿对死者近亲属的保护水平最高。

  除开适用范围狭窄的《具体规定》,余下的如此众多的法律法规对死者近亲属权利的保护凸现为“对侵害生命权的救济造成极不公平的后果”。(注: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页。)如在一起由于司机的过失而造成的一位四个未成年孩子的母亲丧生的车祸中,受害方仅获得二万余元的赔偿。(注:引自《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3年综合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5—638页。)无论是从损害事实的自身后果而言,还是与其他权利遭侵害所获救济(注:参见余勇:《北京卡式炉炸伤少女案审结原告获赔27.3万》,载《法制博览》1997年第6期。)相比,这件事例都昭示了对死者近亲属救济水平的低下。

  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

  (一)扶养费的标准过低

  从上文罗列的具体赔偿项目可知,在第一、第二种赔偿类型中,对受死者扶养的人的生活费的赔偿是整个赔偿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种立法选择本来已将死者近亲属的保护定位在一较低的水准上,而在具体的相关法规中,对生活费又作出了种种不合理的限制。如《国家赔偿法》第27条第2款规定被扶养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充其量其生活水平只能达到其居住地区困难户的水平。在《处理办法》中亦有类似的规定,《处理办法》第37条第(九)款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这种计算生活费的方式是我国通行的做法。

  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在现代社会,人活于世,并不仅仅是为生存,更重要的是发展。发展权与生存权一样,是我国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一个仍受他人扶养的未成年人及身心不健全者,发展权尤显重要。如果死者并未死亡,其理应保障被扶养人的此种权利得以实现。前不久的学校状告失学儿童父母案,法院判决父母应送其子女入学受教育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在侵害生命权的情形中,侵权人却不需承担此种责任。(注:引自《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3年综合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5—638页。)这是显失公平的。

  (二)慰抚金规定之不足

  慰抚金,本指“非财产上损害之金钱赔偿”,(注:王泽鉴:《慰抚金》,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272页。)但在我国民法理论上,慰抚金一般是指侵害公民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对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给付相当金额,以赔偿精神损害的制度。(注:参见王利明、杨立新、姚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页。)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在对死者近亲属应得慰抚金的规定方面,存有如下不足:

  (1)基本法的缺位

  自然人的死亡,带给其近亲属的损害,客观上既表现为近亲属身份权遭到侵害,财产受有损失;又表现为近亲属因此而产生的巨大精神痛苦,如伤心、悲痛、心情郁闷,甚或悲痛欲绝。故而“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所受精神上之痛苦,实较普通权利被侵害时为甚,自不可不给与相当金额,以资慰抚”。(注:何孝元:《损害赔偿之研究》,转引自杨立新:《人身权法论》,第239页。)

  虽然给付慰抚金仅以法律有规定者为限,(注:《德国民法典》第253条:非财产上损害,以法律有规定者为限,得请求赔偿相当金额;《瑞士民法典》第28条:关于非财产损害赔偿,仅于法律设有规定时,始得请求。引自王泽鉴:《慰抚金》。)但给与死者近亲属以慰抚金却是各国通行做法。如台湾地区民法第194条规定:“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在法国,“对于侵害生命权近亲慰抚金赔偿,法国判例广泛保护精神上之利益,对于因近亲属被杀而生之精神痛苦,概命支付之。”(注: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406、页。)

  我国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虽然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但却不适用于生命权遭侵害对死者近亲属进行救济的场合。王利明先生认为:既然名誉权受到损害可以要求赔偿,生命健康权受侵害引起的精神损害更应该给予赔偿。(注:邸志坚:《安抚受伤的心灵》,载《法制博览》1997年第6期。)《民法通则》在此问题上的空白,对一体适用慰抚金制度造成了极大障碍,阻止了对死者近亲属保护水平的提高。

  (2)已有规定之质疑

  前文列举的第二种赔偿类型中的死亡赔偿金,学者多认其性质是“侵害生命权的慰抚金赔偿”。(注:参见王利明、杨立新、姚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但由于四个法规中,其名称并不统一,法规对其性质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作出其他解释亦无不可。特别是《国家赔偿法》第27条的规定,由于该条缺少对医疗、护理费等常规赔偿项目的规定,又将死亡赔偿金与丧葬费一并计算,故将死亡赔偿金认定为慰抚金,实不无疑问。其实,从死亡赔偿金、死亡补偿费、抚恤费的实际功能而论,将其定义为对受害人近亲属财产损失的赔偿亦言之成理。所以为建立完整的慰抚金制度,需统一各法的赔偿名称,以统一采“慰抚金”为宜。

  (3)数额确定不合理

  社会情况变化万千,各个家庭的状况互有不同,家人的感情有深浅之分,各人在家庭中所处地位也相互有别,凡此种种,都决定自然人的死亡给其近亲属所带来的精神痛苦程度是不一的。相应的,慰抚金的数额也就不应是一个固定的常数。从慰抚金所欲达到的目的而论,其数额应依精神痛苦的程度定夺,故“于算定赔偿金额时,应综合斟酌一切事情。”

  但我国确定死亡赔偿金数额的方法,在《国家赔偿法》中是依“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在《处理办法》中是“事故发生地年平均生活费的10倍”,虽然死亡赔偿金随死者年龄的大小而不同,但在具体事件中,赔偿数额总是确定的,并且这种确定性排斥了任何的主观因素。这种方法过于僵硬,与设立慰抚金之初衷相违。

  赔偿基数的偏低又导致了整体赔偿水平的不高。例如,适用上述方法计算赔偿额,决不可能使死者近亲属得到10万元的慰抚金,但在北京的卡式炉炸伤少女案中,原告获得了10万元的残疾赔偿金。由此反衬出我国在侵害生命权场合慰抚金数额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死者近亲属救济偏低的原因在于已有的法律法规不完满,故重新构建一合理的对死者近亲属进行救济的制度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人身损害赔偿相关知识,推荐阅读:

死者近亲属遭受侵害而取得赔偿  

死者近亲属遭受侵害而取得赔偿   

学生伤害赔偿的立法 

损害赔偿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9751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损害赔偿律师团,我在损害赔偿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