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佟丽华:取消劳动仲裁,让劳动监察唱主角

2019-04-20 09:4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劳动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1月20日,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效果分析报告》。通过对案件和问卷进行分析,北京市人大代表、该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要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减少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强化劳动监察。1月20日,北

1月20日,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效果分析报告》。通过对案件和问卷进行分析,北京市人大代表、该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要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减少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强化劳动监察。

  1月20日,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效果分析报告》。通过对案件和问卷进行分析,北京市人大代表、该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要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减少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强化劳动监察。

  据了解,该中心收集了分布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个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门机构自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受理和办结的 865件农民工维权案件,裁判文书1276份,涉及农民工2592人;2009年上半年,该中心还在15个省(区、市)进行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81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两法”)实施效果分析报告就是基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后作出的。

  调查显示:83%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佟丽华告诉记者,“两法”的实施给农民工维权带来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合同签订率有了一定提高;劳务派遣得到了初步规范;推动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增加;劳动争议仲裁免费,方便了劳动者维权等。

  “但是问题也不少。”佟丽华说,仅从该中心援助的案件来看,有83%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超过9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问卷调查也显示,将近50%的农民工超时工作,将近6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费。有些企业逃避实施“两法”的手段很多,如有些企业通过单方保管劳动合同或与农民工签订空白合同,阻挠劳动者维权、逃避责任。此外,“劳务派遣”正在成为不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规避劳动关系的方式,给劳动者维权出了难题;申请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借此逃避法律对加班时间和加班费强制性规定的企业增多;还有不少商场超市采用“隐蔽雇佣”方式逃避用工责任。

  代表建议:靠劳动监察处理劳动争议

  据佟丽华介绍,近年来,随着“两法”的实施,农民工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8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 69.3万件,是2007年的1.98倍;2008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达到28.6万件,比2007年增长93.93%。

  佟丽华告诉记者,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快速增长,使仲裁委员会和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凸显。劳动争议多,源于劳动违法案件多,这些问题尤其需要劳动监察部门解决。他建议取消劳动仲裁程序,将现有的劳动仲裁资源充实到劳动监察部门,壮大劳动监察力量,在不增加国家支出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减少劳动争议案件数量。

  佟丽华解释说,根据法律规定,劳动监察部门有责任对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包括检查签订劳动合同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有关规定的情况等。

  而统计数据显示,劳动监察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在本次统计的865件援助案件中,建筑行业拖欠工资的有176件,其他领域拖欠工资的有161件,社会保险争议有144件,要求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94件,排除案件重复计算的,共占总数的54.7%。“这四类案件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完全可以通过劳动行政部门解决,没有必要进入仲裁和诉讼程序。”

  佟丽华计算了仲裁和诉讼的成本:如果按照一起案件在仲裁或诉讼阶段都需要花费2000元计算,2008年仲裁案件有69.3万件、诉讼案件有28.6 万件,共计需要耗资约20亿元。

  他说,粗略估计,如果劳动监察切实发挥作用,在行政执法阶段就可以预防和处理60%以上的争议,也就是说,通过仲裁处理的案件中,有近42万件可以通过劳动监察解决。从理论上讲,行政处理的成本仅为仲裁或诉讼的一半,耗资仅需4亿多元。即使取消仲裁,也只有28万多件案件会进入法院,按每件耗资 2000元计算,需5亿多元。综合计算,案件的处理成本可以下降一半,而且效率会大大提高。

劳动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148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劳动纠纷律师团,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